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柯健 时间:2013-02-15
  摘要: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其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一低碳经济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1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
  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1]。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
  “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还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2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应用。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
  提到议题上来。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他建议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二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G20峰会前,中国提出了超主权货币,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称,如果其他国家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措施,那么美国将征收碳关税(Carbon Tariff)。经济特区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但是迄今为止,特区基本上属于工业化时代的“高碳经济”区,还没有一个“低碳经济”区。研究指出,2007年,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房屋,约释放出0.8吨CO2;每生产1度电,要释放出1公斤CO2;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公斤CO2。因此,借鉴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CER)交易,设立“碳货币交易特区”,大力推行以低碳建筑、低碳汽车、低碳农业和智能电网等为核心的低碳发展模式,以应对“碳货币勒索”,已迫在眉睫。我国城乡民用建筑面积约400亿平方米,其中1/10的危旧房急需改造,可是各地在进行危旧房改造时,考虑最多的是省钱和进度,不考虑保温和节能。数字显示,建设40亿平方米的房屋,要释放出32亿吨CO2,是2007年我国排放的54.3亿吨CO2的60%。
  假如通过“碳货币交易”将全国城镇的危旧房改造为低碳房屋,不但能减排CO2,还可以推动房地产“升级性战略转型”,建立起在百年内有竞争力的创新变革。我国农村建设用地2.7亿亩,5倍于城镇。现在,建房已成为返乡农民工最大的支出。动辄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房,不仅是耗光了农民工的积蓄,往往还要借债,而农民建房最大坏处是“浪费耕地”“释放CO2”。假如通过“碳货币交易”
  组织农民进城,在“新城镇”集中建设“低碳房屋”,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节约耕地。中国电力78%依赖燃煤发电。而大规模采用电动汽车,立即面临发电的能量从哪里来的问题。如用煤炭发电,根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的报告,温室气体排放将比使用燃油增加至少一倍。因此,使用“煤电”的所谓新能源汽车,是比“高碳”的燃油汽车高一倍的“高高碳”汽车。科技部正争取经过4到5年的时间,国家每年汽车产量中将有10%(100万辆)是新能源汽车。
  也就是说,财政部到2010年将投入200多亿元生产100万辆新能源汽车,是“高高碳”的“煤电汽车”。中国核电数量有限,可再生资源中,水电3.78亿千瓦,风电2.53亿千瓦,太阳能21039亿千瓦。假如通过“碳货币交易”,让“低碳的电站”为汽车充电,这才会有低碳的“新能源汽车”。
  推行“低碳经济”千万不能忘记农村。据测算,到2020年,农村地区人均商品消耗将由0.62吨标煤增加到1.99吨标煤,其增量相当于我国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2005-2020)能源消耗增量的60%[2]。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家畜的长期影响》调查报告说“导致全球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因素有二至三个,家畜是其中之一。”我国科学家发现: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进而加速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单一施用化肥的地块,土壤排放的甲烷量是化肥配施猪粪地块的3倍,是不施肥地块的27倍。我国现在的化肥利用率是35%,农药利用率只有30%,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6亿吨左右,其中约有3亿吨可作为能源使用(折合1.5亿吨标准煤)。3亿吨秸秆饲料化处理每年可以节约粮食0.5~1.2亿吨,相当于建设0.5~1.2亿亩“吨粮田”。
  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30亿吨,是农村主要的污染源,若有效利用,可以生产数量巨大的沼气和沼渣。由于沼气(发电)的能量来自植物当年固定的碳水化合物所携带的太阳能,没有增加碳的排放,即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和天然气的有效成分均为甲烷,假如通过“碳货币交易”
  采取一定的技术实现沼气取代液化气,则实现了工业开发农村沼气。因此,养殖场就是亟待开发的“天然气矿”,并且可以大量替代燃煤电厂发电,改善农村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另外,养殖场和沼气发电厂完全可以在土地瘠薄的地方做,且大量沼渣(有机肥)每年还田,可用5-10年时间,将国家大量的中低产田提升,无疑又等于增加了全国的粮食产量。为此建议:尽快设立以低碳建筑、低碳汽车低碳农业等为核心的国家“碳货币交易特区”。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