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组织公民与企业公民之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万县 时间:2014-06-01
   2.态度形成阶段
    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倾向。在对旧行为规范的不足与新行为规范的优势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个体就会理智上认同新的规范,即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纳人新的认知结构。然而理智上的认同,只能解决一个认识问题。要让员工情感上接受新的行为规范,还要有一个对新角色从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靠生动、形象、具体的启发、鼓励和吸引来完成,即让员工切实感到作为组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成员与企业同命运、共进退的主人翁意识和互惠观念的重要性。Organ等人的研究表明,员工的满意感、组织承诺、公平感和知觉到的领导支持对OCB有显著的影响。也有研究表明,员工对领导的信任、组织承诺与OCB的各个维度有着显著正相关,其中员工对领导的信任与总体OCB有密切关系;此外,责任感、宜人性与OCB中的利他主义行为、组织尊从有密切关系。个体的积极情感与利他主义行为、组织尊从有显著的正相关,消极情绪则与利他主义行为、组织尊从有显著负相关。一旦深刻理解了其必要性与重要性,企业员工就会从情感上接受新的角色规范,进而产生改变旧的行为习惯的愿望和行为倾向。
    3.组织公民行为形成阶段
    新的态度一旦形成,就会产生新的行为。要使新行为保持下去,形成习惯,主体尚需一定意志努力。这就要求企业在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形成的起始阶段依靠一定规章制度的约束,诸如“制定奖惩措施”“对组织公民行为实施表扬或奖励”“对非组织公民行为予以批评或惩罚”,从而保证新行为习惯化、自觉化。需要强调的是,制定组织公民行为规范还要考虑到以下环境因素:
    (1)工作特征。已有研究表明:绩效反馈、满意的工作任务与OCB有显著正相关,而任务程序化和规则化则与OCB有显著负相关。目前关于这方面研究较少,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

    (2)组织特征。组织特征变量与OCB的关系比较复杂。研究表明,组织的正规化、组织僵化、顾问一员工支持(advisory-staff support ),领导权利距离与组织公民行为都存在显著相关;群体凝聚力与OCB的各个维度都有显著正相关,知觉到的组织支持与员工利他主义行为有显著正相关。
    (3)领导行为。Chen, X. P等人(1999)的元分析研究表明,核心变革型领导行为(魅力型领导、明确表达前景、提供合适模型、鼓励组织目标的接受,高绩效期望和智力启发)与利他主义行为、礼貌、良心、运动员道德和公民道德有显著正相关。Hui, C.Law等人(1999)的研究表明,领导一成员交换与利他主义行为、总体OCB有显著负相关,说明OCB行为在相互的社会交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上研究表明,领导行为对员工OCB的影响最大,几乎所有的领导行为维度都与OCB有显著相关。
    上述环境变量研究表明:企业为员工提供明确的、令人满意的工作任务,及时的绩效反馈,亲近而变革性领导行为和组织支持,是组织公民行为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员工的满意感主要来自于其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一般而言,组织忠诚、组织维护、开拓创新和谋求企业发展等既是员工的义务,同时也是员工的权利。落实员工这些权利的有效途径就是吸收成员对企业事务的充分参与和监督管理,包括企业目标、决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倡导创新、鼓励发表意见和建议等,营造员工与企业之间相互支持与合作的氛围,培育员工主人翁感,从而引导自发的组织公民行为。
    4.企业公民行为形成阶段
    任何群体都有一定成文或不成文的,习惯化了的意识、规范和风俗习惯。所以形成新的群体行为,首先要改变旧的规范,并建立新的为成员所认可的行为规范。这里的关键是培育团队协作型企业文化。团队协作型企业文化是组织公民行为形成的关键。首先,企业应在员工中培育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念,使员工对企业有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其次,企业应通过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心理需要,使企业员工与企业之间结成命运共同体;再次,企业应加强诚信与规范教育,并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企业道德的力量和制度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增强员工之间的互信和合作机制。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包括成员与企业之间、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之间和员工之间诚信交往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标志着企业内部社会关系网络或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形成,也标志着企业内部契约化的实现。
    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为企业公民行为奠定了基础。但企业公民行为的最后形成,还必须满足许多项非财务指标,诸如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员工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社会公益事业、供应链伙伴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以便实现企业对外的诚信交往和规范运作。需要说明的是,必须搞清楚企业公民与单纯企业的区别:前者更强调发挥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角色,影响社会环境,重塑社会关系的某些层面以展示其社会责任。更强调职业行为准则和经营行为道德正当性的必要。关注当前发展与未来空间的关系,诚实的关注内部员工与外部消费者公平福利,重视企业在非商业层面的社会贡献。具体说来,企业公民阶段的具体指标应包括:①包含企业和企业社会责任在内的战略规划。②拥有系统的员工生涯发展规划和员工发展支持规划。③整个团队有明确并严格执行的商业伦理规则。④系统的社会发展资助行为。⑤对企业公民规划落实的专门管理和监督机构
    结束语
    组织公民是企业公民形成的个体源泉。我国企业公民的形成,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以盲从为特征的“臣民”意识,树立和强化公民意识,明确自己在企业及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建设以员工利益为代表的“人性化”企业文化,营造公民文化氛围,为企业公民的形成奠定行为基础;第三,企业公民行为一方面要以“公德”为准则。“公”就是科学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德”就是树正气,行大道,顾大局;第四,要实施普遍化的互惠惯例。互惠由一系列行为构成,其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具有短期的利他性,但它们的集合一般会使所有参与者受益。如同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比尔·福特所说,一个好企业应当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能为顾客提高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还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