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基于控制权的企业家激励与约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蹇明 武振业 唐耀华 时间:2014-06-01
  三、控制权对企业家的激励机理及激励强度
    从管理学和行为学知道,需要是激励的前提和基础,能作为人们激励物的东西一定是人们需要的东西。控制权是一种权力。在界定法定权力和实际权力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委托代理模型证明了虽然正式权力的授出削弱了委托人的控制权,但是能够促进代理人的积极参与,重要的是可以提供代理人收集、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激励,有利于组织目标的改进,因此控制权具有激励作用。
    1.控制权的激励机理。控制权的激励性是通过控制权收益体现出来的。从企业家的效用结构中发现,企业家的收益包括货币收益和控制权收益。企业家的货币收益表现为企业家的工资、奖金、股票期权以及其他形式的可以货币度量的收人。控制权收益则指因拥有和使用控制权而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以及感觉优于他人的优越感,还包括企业家的在职消费,如利用开会和考察的机会出国、旅游,以及利用职权将资源向有利于得到个人好处的方向转移等等。具体地说,控制权之所以能成为企业家的激励因素,是因为控制权能满足企业家三方面的需要:(1)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家施展才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自我实现的需要;(2)满足控制他人或感觉优越于他人、感觉自己处于负责任的权力需要;(3)使得企业家具有职位特权,享受职位消费,给企业家带来正规报酬激励以外的物质利益满足。能满足企业家这三方面的需要是控制权成为企业家激励因素的内在机理。关于这一点需要特别阐明的是,周其仁(1996)在对横店集团的实证研究中指出当企业控制权并不能带来对剩余的索取时,“控制权回报”就意味着以“继续工作权”作为企业家“努力工作”的回报,并将控制权理解为在市场上竞价出售“企业家精神和才能”的机会权,因此企业控制权构成了对企业家的激励。这一逻辑内在地假定了机会权就是激励因素,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企业家愿意追逐这个机会权。从内在作用机理的角度,我们认为控制权或者机会权依然遵从控制权收益对企业家需要的满足的逻辑才得以成为企业家的激励因素。
    2.控制权的激励强度。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是将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因素其激励强度由哪些因素决定和影响。除了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可以部分地回答这个问题以外,我们这里作三点讨论:(1)显然,控制权越大,其激励的强度越大。在一般的理论研究中,对控制权的大小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计量,一般认为,企业的资产规模和员工规模是衡量控制权大小的两个直观变量。张维迎(1998)指出一个控制两千万资产企业的经理得到的控制权收益大于控制一千万资产企业的经理得到的控制权收益,因而前者的激励强度大于后者;(2)“准剩余控制权”越多,激励强度越大。“准剩余控制权”越多意味着企业家拥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或者实际权力,使企业家能够从经营企业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优越感,更能满足企业家权力的需要,更容易在资产转移中获得个人好处;(3)控制权对权力偏好的企业家的激励强度更大。不同的企业家对权力的看法是不同的,因此对控制权的需要程度存在差异。对权力偏好的企业家而言,权力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而控制权的激励强度更大。评价控制权对特定企业家的激励强度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察。
  四、控制权的控制企业家的约束机制
  企业家的控制权对企业效率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周其仁(1996)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控制权回报”对企业家的激励效应。张维迎(1998)指出了企业家控制权消极的一面。为限制或避免控制权对组织和社会经济效率的消极影响,运用适当的约束机制对企业家控制权进行约束就成为必然。就具体的约束方式而言,对企业家的约束机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约束机制就是企业治理结构,外部约束机制就是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和企业家市场。这些约束机制的约束功能是通过限制和剥夺企业家的控制权,从而限制和剥夺企业家的控制权收益得以实现的。但是,不同的约束机制其约束机理各不相同。
    1.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是有关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形式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也可以理解为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或称经理或称企业家)三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的制度安排。由此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结构的首要功能就是配置企业契约参与者的控制权,它的这一功能通过规定在不同状态下由谁、如何控制企业、风险和收益在不同所有者之间如何分配得以实现。这一功能也是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结构发挥作用的,这种方式又被称为“内部人监督”。通过治理结构投资者就可以“用手投票”的方式对企业家进行监督和控制,实现对企业家的约束。由于内部人拥有企业家的能力、努力程度及企业绩效的相对于市场的信息优势,所以这种约束机制不仅是最为直接的方式,同时也是可以减轻信息不对称和搭便车行为的有效率的方式。
    2.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对企业家的约束作用通过两种不同的机理实现:一是“用脚投票”,二是接管。资本市场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配的市场实现形式,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有效率的资本市场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业绩,进而间接反映企业家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当企业业绩不佳或者投资者预期不到企业的好前景时,因为股票可以自由买卖,投资者就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出售手中的股票,从而实现对企业家的惩罚和约束作用。接管的实质是通过市场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接管的逻辑是:如果企业家努力程度或能力不够,企业业绩不佳,股票价格下跌,只要企业前景不错,就会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或者个人把分散的股份收购起来,当股份集中到一定的程度,接管者就有了对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可以更换在位企业家,实现对企业家的约束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市场对企业家约束的前提是资本市场本身的有效性,这是分析中国控制权市场应该特别关注的条件。
  3.企业家市场。企业家市场或称经理市场是对企业家约束的另一重要途径。发达的企业家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企业家,投资者选择企业家的余地大,可以较低的成本找到合适的企业家更换在位企业家。因此,在位企业家受到很大的被更换或者被解雇的压力,促使企业家努力工作和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从而企业家市场提供了对企业家的约束功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家把企业搞得一塌糊涂,那么,企业家在企业家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就会贬值,从而影响企业家的未来收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为了长远利益,即使没有其他的激励或约束,企业家也会努力工作。这即是所谓的“隐性激励”。
    以上三种对企业家的约束机制中,企业治理结构是网络型的约束机制,资本市场和企业家市场是市场型的约束机制,它们在不同的国家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这里有必要进行说明。当今世界的公司体制主要包括德、日等国的网络导向模式和英、美等国的市场导向模式两种。在对企业家的约束机制的选择上,网络导向模式的公司由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倾向于资本所有者,因此注重通过“内部人监督”的治理结构对企业家进行约束;而市场导向型模式的公司因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倾向于企业家等经营管理者,并且资本市场和企业家市场发达,因此这类公司选择市场机制作为对企业家的约束机制。对于转轨经济时期的中国国有企业而言,总的策略是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以及市场的发展阶段对企业家的约束机制作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