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类型及其相关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06-01
其次,组织的每一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与人共享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并自然与组织内外的人员形成知识网络团队。再次,组织竞争环境不是相互损害对方的利益,而是实力的竞争。
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应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创造一种鼓励员工学习的环境,从事制度化学习,使员工在组织学习中面对面地相互交流,以提高企业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
3.1.2 建立促进隐性知识流动、转化、创新的高效机制  隐性知识的管理问题远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文化机制极为重要。研究机构需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采取平衡高效的组合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共享和创新等。
物质激励,应该尽快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具体可采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权期权制等从近期和远期来激励员工,把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程度与薪金和升职挂钩,用物质利益来驱动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精神激励,能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欲、成就欲、尊重欲和自我发展欲,这对推动隐性知识共享和创新十分重要,可以按“能位匹配”原则对员工赋予更大权力和责任,并通过工作岗位轮换等措施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当把技术诀窍收入知识库时,可以以提供者的名字命名,用荣誉激励员工知识共享。理想的情况是,雇员基于自身的利益自愿加入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管理绝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关键是营造一个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建立“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价值观,促进员工主动交流、共享与创新知识。在单位内创造一种信任、合作和深度汇谈的精神对于这种企业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
3.2 微观行为
3.2.1 挖掘企业员工的隐性知识  要识别和挖掘出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隐性知识,特别是核心隐性知识。这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要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3.2.2 为隐性知识创造说话的方式  隐性知识的表达需要采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和工具。隐喻性文字、象征性语言、模型、概念等是用来表达人们经验、直觉和灵感的有力工具。将隐性知识转变成可以理解的形式,还涉及演绎和推论技巧,这要求充分运用创造性推论。集思广益法能激发员工灵感的表达,使员工的隐性知识通过头脑风暴会议或一对一交流得到传播与共享,也通常会收到良好效果。图形、图片、视象、影片、多媒体等也是隐性知识表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3.2.3 为隐性知识创造传播方式  将隐性知识逐步编制成操作规范、管理制度、业务指南和员工手册等工作文件形式。这样就可以加快员工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速度,扩大交流与共享的范围。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考虑用语言、文字、图像、数据和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等对隐性知识进行编码。
熟练员工和专家的多数操作技能、诀窍和心智经验等很难用语言或文字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需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不断实践才能实现交流与共享。企业可以创建各种适合的条件,通过依靠熟练员工言传身教培训新员工的方式来传播与共享隐性知识。
3.2.4 为隐性知识创造交流的方式  应加快创建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适合交流的“场所”,为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召开定期或不定期的聚餐会,有关员工和专家等就一些特定项目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和技巧等;企业可将拥有特殊知识与能力的一些人组成各种项目小组、任务小组等,让这些小组的成员在互动场所中,彼此充分交换想法、经验和相互启发,实现交流与共享,并创造各种新知识。
3.2.5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相关手段、方式  研究机构在建立知识库、内部网时要充分考虑怎样便利于隐性知识的管理。如可采用电子讨论系统,让员工写下他们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存储到讨论数据库中,以利于交流和共享。在Internet上应用专家系统可加快专家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速度;可借助软件等开发工具,总结员工技能、经验和诀窍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隐性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的进程。对大多数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有效办法是建立“寻人数据库”、“知识地图”专家网络系统等,让员工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
3.3 隐性知识管理的衡量和评估  对隐性知识管理的衡量和评估是与知识管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相对应的。比如对于安全快捷地获取知识这一环节的衡量标准,就是从员工获取知识的速度,数量和准确率三方面综合衡量的。员工获取知识渠道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上述指标的差异。而实践证明:从系统里获取知识是众多渠道里最快,最准确的,相应的获取的信息量也最大。所以,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建立监督促进机制,如对员工有量的指标来衡量。对员工有指标的衡量,如要求一些过程的参量,每一个工程师每天、每年能分享多少知识出来,并把促进知识管理的指标列入业绩考核之中。
4  结论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它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这些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主要深植于员工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中,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它还包括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这些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深藏于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会深深地影响到员工个人的行为方式。隐性知识难以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也很难用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述。因而它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被复制,是企业进行知识创新和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其高效交流、共享和充分利用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但是由于隐性知识的内隐性和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尽管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极为重要,却十分困难。
通过企业知识库的建设,有效地将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为企业服务。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并不是每个拥有隐性知识的员工都可以很好地表达清楚自己的知识。一个科技小组可以设计、开发出很棒的产品,但小组中的部分甚至全部人员不一定愿意把产品开发的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灵光给描述出来,通俗一点讲,没有人会把自己所拥有的核心技术毫不保留地告诉别人。
对于企业的这些人才来讲,仅对他们进行业绩考核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把重点放在如何鼓励他们输出更多的知识。这就需要引入以知识驱动力为核心的激励机制,谁拥有更多的知识,谁对企业的贡献越大,谁对企业的贡献的知识更多,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考核中所占的权重就越大,当然,他得到的收益也就越大。
企业不仅要以人为中心,建立和创造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激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还应注重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以提高企业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M].杨开螃译.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2]Polanyi M. The tacit Dimension [M].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66.
[3]Nonaka L,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的特征与管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1.
[5]Howells,J.Tacit Knowledge,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Vol.8,1996.
[6]宋晓峰,程思闽.隐性知识竞争战略.情报杂志,2000,5.
[7]Teece,D.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vation: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C],Collabration,Licensing,and Public policy,In the Competitive,Teece,D,Harper Collins,New  York,1987.
[8]Solow,R.M.Learning from Learning by Doing:Lessons for Economic Growth [M]. 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