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时代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6
内容摘要: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我国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理念为依据,结合信息时代及高校音乐教育自身的特点,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入手,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普通高校 音乐教育 教学改革 
 
技术尤其是机技术的飞速,使人类跨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对音乐教育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必须以更加主动积极、更加开放的状态来进行改革和发展,调整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适应现代大学生特点的多样性音乐活动,改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本文就信息时代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一些探讨。 
 
一、树立以审美为核心,进一步开发音乐课程的文化认识功能的教育理念 
 
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门类,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在实施音乐教育时,应该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审美功能,音乐课程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多年来中外音乐教育工作者所达成的一致见解。在国内外的音乐教育文件及研究中也以不同的措辞表达了相同的观念。因此,我们的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但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除了育美功能外,还有育德、育智等其他功能,我们完全可以使音乐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出更多的功能,起到更大作用。在我国最新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艺术与文化的内容标准”明确写到: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艺术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因此,我们在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时,必须树立以审美为核心,进一步开发音乐课程的文化认识功能的教育理念,使音乐教育的音乐文化价值与音乐审美价值一起得到开发和利用。 
 
二、信息时代的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得到拓展 
 
在信息化社会,现代技术及信息传媒技术为音乐课程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化资源,为拓展音乐教育的内容提供了保障。在选择音乐课程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与其他文化知识的融合。将音乐作品的背景、音乐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创作思想等引入作品的介绍,在生动的讲解中让学生艺术素养和鉴赏力得到提高和加强。音乐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宗教、、文学、建筑、绘画等学科有着内涵的联系。音乐欣赏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构架,而非仅仅局限在音乐层面。 
2.把音乐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社会文化活动中。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城市、各地区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例如,广西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经过几年的成功运作和精心打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发展成为融国际性、经典性、群众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著名艺术节品牌。每年的民歌节上都展示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民族歌曲、民族音乐以及富有特色的民族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此类全社会、全民性的艺术活动在我国各个城市与地区都普遍开展起来,艺术化的生活方式逐渐为民众所接受。我们有必要将这些社会性的艺术活动信息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或带学生走出校门亲身参与体验一下社会性艺术活动的气氛。 
3.不但要将欣赏的层次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区域的不同音乐流派。比如,西方优秀的古典音乐中的歌剧、器乐作品、声乐作品、宗教作品等,更要对优秀的传统音乐,比如,民歌、小调、戏曲、歌舞,各种形式的器乐作品进行欣赏和了解。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流行的音乐,通俗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将其引入欣赏课堂,既给欣赏课带来挑战,又给学生带来新的兴趣点。 
4.增加一些学生喜爱的音乐。信息时代,学生所拥有的音乐信息资源甚至会超过教师所拥有的音乐信息资源。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提供部分自己喜爱的音乐,遴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音乐作为音乐课程的内容。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手段,获得大量的音乐信息,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遴选音乐文化信息,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使他们在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对音乐文化有一个全面、平衡、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根本是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只有改革音乐学习方式,才能使音乐课程的各种功能真正得到体现,音乐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得到落实。信息时代的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改进。 
1.改变单一的讲授方式,学生由“客体”变“主体”。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的是几乎不变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为主,播放相关音响资料为辅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凝重、单调,由此而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被动和消极。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不是音乐专门的人才教育,不必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音乐语言”也不像“数学语言”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明确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应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因为每个欣赏者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他们会根据各自不同的经验来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这种感情体验在具体表现形态上会出现差异,在他们进行主观想象和联想时也会出现差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允许个性存在,力求新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的思维方向符合音乐审美的基本,就应该给予肯定。对于不同的意见,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教师应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 
2.倡导跨学科、多途径的音乐学习方式。在信息时代,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以小的形式布置作业,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信息资源获取并阅读相关学科的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上来讨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敢于陈述自己观点的个性青年。例如,当我们在讲授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等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互联网上去收集相关对应时代的文学诗歌、绘画、雕刻、建筑等作品的资料,然后再把零碎的、具体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图片、诗句等可视性资料给学生产生一种视觉冲击效果,对某个艺术流派形成一个立体、丰满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对某个艺术流派的风格、特性、艺术家代表人物等内容展开讨论、陈述。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小论文进行讲评及补充。在课堂上,老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灌输者”转变成一个平等的“信息传播者”。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使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性的音乐活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应根据广大青年学生的特点,注意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校对学生文艺社团应在有指导、有管理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成立校园音乐艺术团体,经常性地组织“合唱比赛”“音乐艺术节”“卡拉OK比赛”等活动。这样既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活泼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课外生活的品位,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一些音乐讲座、音乐沙龙进行音乐欣赏,组织学生观摩大型的音乐演出,音乐教育的多样化,能使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普及和提高。 
4.利用电脑、多媒体等化的教学手段,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把电脑、多媒体运用于音乐教学,通过直观化、形象化的视觉感知,增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可以得到更加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及自制的课件来丰富课堂形式,从听觉、视觉着手,全面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获得真切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对教育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在理论上研究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规律与教学方法的影响,从更深层次上探讨基于信息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育理论,从认识规律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学习过程,研究建立符合信息时代特点的音乐教学模式。 
 
: 
[1]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张友刚,尹红.大学音乐[M]. 云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