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提问机制的运行与改革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大学课堂;提问机制;显性提问;隐性提问;复合型提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提高高等质量”[1]要求。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如何改进大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大学教育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目前,人们对于大学课堂组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但对于大学课堂提问机制的运行和改革却研究不多,在此进行一些探讨,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大学课堂提问情况和改进提问机制的必要性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开展教与学的一种双边活动。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信息,检查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等。合理的课堂提问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调查发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课堂提问的常效机制。在一些高校中对教师授课提出了相关要求,即教师在课堂上应设置一定的问题,以此来作为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这种设置虽体现了对提问的重视,但教师在课堂中如果不精心设计提问或提问不当,则易于成为一种形式。另有一些高校则没有相关方面的要求。
就教师课堂教学来讲,课堂提问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忽略了各种提问类型的最佳提问时间;忽略了提问对象的公平性与针对性;忽略了提问技巧的多样性,偏重于重复提问;忽略了答问方式的灵活性,偏重于点名回答或自问自答[2]。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他们的课堂提问行为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在一些课堂中,教师总是担当着发问者的角色,居高临下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而学生则被动地机械地应答某些问题,主动施问的情况极为少见。作为求知欲越来越旺盛的青年大学生,他们不应该是这样一种角色:不主动发问,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日趋发达,学生获取相关信息变得越来越便捷。有些高校为教师课堂教学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课堂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改进。这些变化必然影响着大学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
二、建立有效的大学课堂提问机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学课堂提问机制已是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在建立课堂组织教学的督导机制时,应把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纳入教师教学评价内容。作为教师在提问的目的性;提问的趣味性;提问的阶梯性和针对性;提问的启发思辨性;提问的思想性;提问的时机性;提问的适度性及提问的“多角”性[3]等方面付出努力的同时,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努力建立课堂平等参与的氛围。我们需要形成课堂平等施问的氛围,这不仅是为了要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也是与提倡和谐教育的宗旨一致的。在提问中,师生因担当的角色不一,课堂的提问效果也有差别。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担当着发问者的角色,居高临下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而学生则被动地机械地应答某些问题,施问的情况极为少见。由于体现不出平等的意识,课堂中很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使提问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更多的是师生间的学识交流和情感传递。高校作为一个生态环境,各方面的融洽度,无不体现在师生这两个主体人格的敬重上。“大学是一个教育场所,而又不仅仅是‘教学场所’,它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4]受教育者都希望能从师受益,与之进行互有爱的交流。如果我们教师的提问更多的是鼓励,是交流,与学生共寻真理,以期实现教学相长,那么我们的大学课堂就能形成和谐的氛围。“真正的和谐教育是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宽容与爱的理解之上,会像阳光一样关怀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会像清泉一样激荡教师的心灵。”[5]
第二,注意显性提问与隐性提问的选择。对于大学课堂提问,许多教师往往忽略提问方式的选择和改进,特别是对于显性提问与隐性提问的选择。在大学课堂中,我们应该把隐性提问放在突出的位置。
何谓显性提问?就是提问的方式以直接的形式出现,提问的结果往往都能得到与答案肯定或者否定的答复。这种提问有时因学生肤浅的或者错误的回答使课堂陷入僵硬的局面,有时因问题缺乏思辨性而不能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尽管如此,目前,在一些大学课堂教学中这种提问方式使用又最多。
何谓隐性提问?就是施问者针对问题的启发性和深度,要求对方回答时需要经过多方面的思考、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比较准确回答的提问方式。在大学课堂提问中,隐性提问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有些问题的提出甚至是教师有疑而施问的,他们对此未必就能够作出准确的阐述。正是这种情况,就更能激发教学双方在课堂上加强探讨。高校应该把隐性提问摆在突出的位置。因为,采用隐性提问的方式,更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品质逐步完善。Barren把常用的问题分为五类:1)字面意义的问题;2)综合概括的问题;3)推论理解的问题;4)评价的问题;5)欣赏的问题[6]。这种分类基于对学生认知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排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第三、第四和第五类问题,学生将可以更好地参与信息处理、交流,形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类问题学生需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组织等思维过程的多个环节,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才能回答。
第三,重视提问的新颖性。大学课堂不光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推动知识的创新,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意识是创新教育活动得以不断坚持的思想之本,自觉的教育创新意识是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体现。教师的教育创新也体现在新颖的课堂提问上,三“要”的把握是很重要的。一要发人家所未发问。如果教师能发人家所未发问,大学课堂教学就更能把教学创新教育实践开展起来。比如有教师在介绍岩溶地貌时向学生提问“喀斯特是一种资源吗?”这是超出岩溶地貌知识的思考与提问,它是教师在学生把它作为一种地貌常识了解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次独到的提问。二要时刻注意新事物,适时设置新问题。比如,有教师在视屏利用中,适时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有教师在播放香港回归时人民解放军从英军手里接受防务的视频,并依照情景设置了几个问题:“我军军官说的哪句话最精彩?”(学生: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如果说得不客气点,你会怎么说?”(学生:滚蛋!)教师进而说,“我们没有这样做,这既反映了和平统一的客观实际,更体现了我军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这样,既启发了学生心智,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要发学生无疑之疑。教学中常有一些内容,看起来平淡无奇,学生似乎一看就懂,自觉浅显,容易被学生忽视,而实质有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做到“无疑须设疑,有疑要释疑”,引导学生探讨教学内容,激疑促思,这样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由单一性问题提出向复合型问题提出转变。目前,提问的单一性在大学课堂组织教学中存在普遍性。教师提问学生—指定一个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提供一定的反馈信息。这种单向性的提问模式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易于使课堂教学变成一言堂,影响着教学效果。因为,高校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的方式不尽相同,即学生间的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存在差异。单一性提问忽略了学生这方面的差异。而采用复合型提问方式则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回答问题的创见性。复合型提问要兼顾“我问学生”和“学生问我”两者,使之实现有机统一;它结合“课内知识提问”与“课外知识提问”,合理安排“课内提问”与“课外提问”等。正因为问题的形成存在一种触发机制,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应对。
第五,因情境选择提问方式。课堂教学的情境不同,选择提问的方式也因情境而异。高校课堂问题的提出,教师需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因不同的情境而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当学生处在对教师授课有逆反心理时,教师应该选择舒缓的提问方式;当学生思维活动十分活跃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递进式提问。特别是当学生正在为某个问题争辩时,我们可以采取递进式提问或者反问式提问,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又能增进辩论的氛围。同一内容的提问,有些可以直接提出来,有些则需间接提出来。随着教学设备和技术的运用,提问时的情境已经有了丰富的内涵,我们提问可以是某个人物的提问(视频资料中的人物),或是画面展示的问题等。因情境选择提问方式,是教师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推进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教学发挥了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
:
[1]黄广芳.大学教师课堂提问误区的调查与分析[J].陨阳师范高等专校学报,2005,(5):129-130.
[2]康红.论设置课堂提问的“八性”原则[J].湖北学院学报,2004,(4):103.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6.
[4]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和谐教育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92.
[5]Richards, T.C. Lockhart.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