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科学发展观实践途径浅论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高校;科学发展;实践途径
一、高校在发展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中,都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更因该强调这一点。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句名言,“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道出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崇高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在高校工作中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因此,新世纪的高等学校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就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好更自觉地把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转入全面一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很多高校的发展面临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格局。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规划理念规划体系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在各级各类规划中进一步贯穿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建设目标与任务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之间的关系,真正把创新模式发展内涵提高质量放到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以人为本作为改革发展进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必须创造和形成一种有利于各种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科学发展观落实途径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
现代学校应该怎样管理,这是所有校长共同关心共同思考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实行目标管理,有人说应该实行量化管理,也有人说应该实行目标量化管理,这些提法都没有错,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回答不了现代学校管理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它只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本文认为,现代学校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能量,因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大厦必须以人为支撑点,而现代的文明更是以现代人的智慧理性道德和情操加以体现,一所学校的建设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一所学校的管理最重要的核心是对人心的管理,教师是具有高级头脑并且特别重视情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人,他们具有强烈的追求真善美的意识,因此,学校管理,要特别注意运用心,做到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按照人的本性实施管理,以人为本讲的是尊重民主平等博爱互助友善,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把人当人,制度决策上目中有人,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即是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合理需要,并注重情感的激励作用。
2.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培养人才发展、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个社会职能,是对教育的明确定位,即教育是服务,随着办学主体办学形式的多元化,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将逐步得到缓解,在公办学校一统天下教育资源高度紧张时,只有学校选择学生的权力,学生和家长没有选择学校的权力,生源按行政区指定只能上某个学校不能上其他学校,学校以其特殊地位尤其某些重点名牌学校更以其稀有资源的特殊地位,凌驾于学生和家长之上,目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局面已逐步被打破,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市场的消费者,将拥有自主选择权,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校也可以选择教师,教师和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将成为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如果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私学发展观与高校可持续发展就会招收不到学生,这就意味着学校关门和教师下岗,教育对象变成服务对象,这是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以人为本在办学中的体现,就是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事实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职员工的状况学校各类与学生有关政策社会对他们切身利益的保障程度等有着密切关系,对于涉及学生利益的各种规章制度都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市场和价值多元的文化冲突背景下,要引导学生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观念意识和创新开拓意识,在教育管理上要深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方法的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营造学生能充分发挥自由发挥全面发展的环境和空间,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作为一种服务方式,有其特殊性,学生是服务对象同时又是教育对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的管理者,既要树立教育是服务的观念,又要明确教育的功能,学校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教书和育人,教书是教育教学的外在价值,即功利性价值,主要表现为学校教学工作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给学习者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其走向社会谋生作好准备,育人是教育教学的内在价值,也是本质价值,它的作用是对受教育者的人格进行提升,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完善人的内在素质,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提升,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3.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所说的是尊师与兴国尊师与法度之间的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是具有尊师传统的国家,尊师是多层面的,不仅表现为学生应该尊师,家长应该尊师,国家各级领导应该尊师,社会应该尊师,人才培养靠,教育质量靠教师,高等学校要保持可持续的原动力,就必须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观,应把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放在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地位,纳入一把手工程,列为高校一项永恒的基本建设,这就必须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使教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要树立坚持学校要发展,教师是根本,这是学校贯彻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学校管理层的所思所想只有针对教师需求,为教师提供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几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教育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贯彻落实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同时教师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目前,中国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一个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任务繁重,我们要充分认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实现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战略性转变,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进一步认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统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做好当前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为教育事业新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1]刘静玲,杨妹文.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展望与实施途径[J].环境教育,2005,(7).
[2]王俊明.新时期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2004,(8).
[3]郑学宝.加强管理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4]吕锦如.构建高校发展的观念平台[J].嘉兴学院学报,2005,(3).
[5]文日方,王春娅.关于省属高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合肥大学报,2003,(1).
[6]余永跃.科学处理高教发展的几对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6-04-02.
上一篇: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
下一篇:大学课堂提问机制的运行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