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善问,培养学习能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罗立萼 时间:2014-10-15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小学生都喜欢竞赛,可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竞赛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一开始,我请学生分男女两组进行计算比赛。男生算第一组题:①27×8+73×8=___;②(10+125)×8=___;③32×48+32×52=___。女生算第二组题:①(27+73)Χ8=___;②10×8+125×8=___;   ③32×(48+52)=___。当教师宣布获胜的是女生队时,男生提出了疑问:女生队的题更好算,这样的比赛不公平。有学生又问道: “这些算式中为什么女生队的题更好算?这里面是不是存在着规律呢?”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很快就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索之中。而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正是我为他们创设的问题情境。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教给方法,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显然,自己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好的问题若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这就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或数学材料中挖掘问题“原型”。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世界的能力,这是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其次要鼓励学生提出真实存在的问题,即他们确实感到迷惑的、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再次要恰当地把握好问题的空间;最后应重视培养学生提问和质疑的能力。老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提问和质疑应贯穿教学全过程。
        提问,激发了学生钻研的乐趣,学生为寻找问题而绞尽脑汁,老师则从说教中解脱出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之在教学进程中获得解决,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让我们在这种探求中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