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善问,培养学习能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罗立萼 时间:2014-10-15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是知之始。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提问,学生可以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思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敢于提出问题的前提。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作为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要善于使所有孩子都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上数学课时,学生都能大胆地提出疑问。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学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间的乘号可以改写或省略后,学生的问题随之而出:(1)“a×4”能写成“a4”吗?(2)“2a”可以写成“a”吗?(3)除号也能像乘号一样改写成“.”或省略不写吗?(4)“x×1=x”,“2a”也能写成“a”吗?……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当通过他们自己思维探索、合作学习来解决,于是,我把以上问题全部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思考、交流解决问题,老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有一个学生在回答第(3)个问题时说道:“如果把除号也改成‘.’或省略不写,改写或省略的符号就分不清是乘号还是除号了!”多么精彩的回答,这比老师生硬的解释要生动得多,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课堂上,正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等合作交流,学生对知识单一的、片面的认知转化为丰富的、全面的理解。课堂不应是优秀生展示的天地,更要是所有学生发展的空间。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做到有疑必问有问必说,从而养成良好的质疑探究的学习风气。
        二、提供条件,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乐于提问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出适当空白,给学生多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乐于提问,逐渐形成较强的质疑能力。如教学约分时,我先引导学生说出约分的一般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一般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紧接着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很快就想出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我对此法进行了肯定。
但如何很快地找出分母和分子的最大公因数呢?学生有了疑问,生A突然冒出想法:能不能用分数的分母去减分子,所得的差就是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呢?他还举出例子,如: ,30-24=6,30和24的最大公约数是6。我微笑着说:“这种想法真奇特,他所讲的对不对呢?同学们举例验证一下。”经过验证,大家发现有的分数用这种方法求最大公因数不可以,如 。生B不死心,又提出:如果把分数的分母连续去减分子,最后的差就是分母、分子的最大公因数,他也举例验证: ,35-14-14=7,35和14的最大公约数就是7。他的想法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赞同,我继续鼓励学生验证,不久后就有学生发现反例,如 ,70-40=30,70和40的最大公因数是10,不是30。于是,学生明白了很多分数的分母和分子的最大公因数是可以用分母减分子或连续减分子来求的,但它不是适用于所有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