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平利县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亚莉 李瑾 罗方田 时间:2015-01-02

  摘要总结2009年平利县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及危害特点,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以为稻曲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危害特点;流行原因;防治;陕西平利;2009年
  
  陕西省平利县地理位置独特,是陕西通鄂接渝的边关县,南依巴山,北麓秦岭,与湖北神龙架自然保护区接壤,是我国气候与生物过渡衔接地带。县境大部分为中低山丘陵,最高海拔2 917.2 m,最低海拔300 m,落差超过2 600 m。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湿润温暖的气候条件既有利于作物生长,也为有害生物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全县在以粮为纲的时代,水稻年种植面积3 867 hm2。近几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水稻栽种面积一直下滑,年栽种2 333 hm2左右,主要分布在长安、广佛、洛河、大贵四大坝子,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水稻稻曲病整体流行呈阶梯式上升。2009年平利县水稻稻曲病普遍发生,尤其是宜香系列发病最严重,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1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特点
  1.1流行面广,发病率高,影响产量
  普遍发生于全县10乡(镇),发生率100%,发病田块平均病穗率7.24%,严重的32.7%。平均病粒率6.38%,高达67.5%。一般发病田块减产8%左右,高的达15%以上[1]。
  1.2造成的污染严重
  稻曲病菌产生对人类和畜禽有害的毒素,通过稻米、饲料等农产品直接进入食物链,造成淀粉类食品、动物性食品与肉蛋奶质品等连锁污染,严重危害人畜健康;通过对感病品种的收割、晾晒、加工,致使稻曲病病菌扩散蔓延,进入空气、水域和土壤,严重污染自然环境,也为翌年稻曲病的大发生流行提供了条件[2]。
  1.3感病品种多,为稻曲病发生流行提供物质基础
  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要水稻品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为害。其发生特点是优质稻重于普通杂交稻,籼稻重于粳稻,回茬稻重于早中茬稻,尤其是宜香系列的宜香10号、宜香19号发病最重,个别田块绝收。从田间调查结果看,一般高感品种病穗率45%~ 57%,病粒率达18.2%;中感病品种(如国香5号)病穗率达15.3%,平均病粒率为3.3%,高达7.6%;较抗病的品种(如Q优6号)病穗率达2.63%,平均病粒率为0.025%,高者达1.5%。
  1.4发病程度与施氮水平相关
  在同一地域、品种和茬口中氮肥过多,植株贪青,透气性差,湿度大,造成稻曲病易发的小气候。因此,追肥过迟造成贪青晚熟的田块发生严重。氮肥多的田块稻曲病发生重。
  1.5地域差别大
  一般浅山丘陵地区发病重于川道地区,南山重于北山,阴坡重于阳坡。
  2水稻稻曲病流行原因
  2.1菌源充足
  稻曲病一般以菌核在地面越冬,以厚垣孢子附在稻谷粒内或颖壳上落入地表越冬。次年夏秋季节遇适宜的温湿度环境,菌核内生出囊孢子,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在水稻抽穗扬花期侵入花器和幼颖,以水稻的籽实营养寄生,形成黄绿色的孢子座。平利县长期以来以油稻为主的连作制,加上近年开始采用的稻茬免耕或浅耕种植栽培方式,使田间积累了大量的稻曲病菌源[3]。
  2.2气候条件适宜
  据气象资料显示,2009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全县日平均气温23.3~27.4 ℃,温度适宜稻曲病菌源孢子的萌发入侵。2009年8月上中旬出现阴雨寡照天气,降雨量60.3 mm,是2008年降雨量的2.46倍,时值该县水稻抽穗扬花期,降雨与稻曲病孢子大量成熟传播期相吻合,导致全年稻曲病在平利县中度偏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