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氮素缺乏与过剩速测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刘亚柏  刘照亭  刘伟忠 闫永齐 苪东明 马成云

  摘要分析草莓在江苏和日本境内的生产现状,对因氮素缺乏或过剩出现的症状提出辨别方法,包括目测法和试剂测试法,并指出其优缺点,对指导果农生产有一定借鉴。
  关键词草莓;氮素;缺乏;过剩;速测技术   
  草莓又名洋莓、红莓、地杨梅,属蔷薇科多年生宿根植物,原产欧洲,20世纪初引入我国。其果实色泽艳丽,营养丰富,酸甜适口,可食部分占98%以上,有“水果皇后”的美称,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近几年,草莓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种植技术复杂,单产水平低,果实品质差,影响草莓增产和农民增收。因此,要规范草莓栽培技术,以提高果实的产量和质量。施肥是草莓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而化肥的使用使土壤养分严重失衡,养分元素的缺乏与过剩致使作物吸收养分不均衡,作物生长出现畸形,直接影响草莓的品质与效益。氮素在草莓整个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一项能速效判断草莓氮素缺乏或过剩的技术对指导果农生产有重要意义。
  1草莓生产现状
  1.1江苏草莓生产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江苏草莓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重点发展方向为大棚等设施栽培。2000年,全省草莓种植规模逾3 500 hm2,其中大棚等设施栽培面积已近1 500 hm2。草莓产区已形成了面向大中城市及外贸加工出口的重点区域和城镇消费的众多分散区域,以句容、东海、赣榆和如皋等产区面积最大,每个县(市)年种植草莓面积均已达到600~1 000 hm2,从而构成了全省草莓商品生产布局[1]。全省草莓生产已由露地栽培转入大棚等设施栽培,由数量型扩面增产转向数量质量型增产(扩面与追求单位面积优质高产同时进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草莓种植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草莓生产提出了“成熟期更早、供果期更长、品质更优、安全卫生无污染”的新要求。
  1.2日本草莓生产现状
  日本是草莓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近30年来,其年产量一直位居世界前3位。2006年日本草莓栽种面积6 790 hm2,总产量19.06万t[2]。在日本市场上的各类鲜果销售中,草莓人均消费金额仅次于柑橘和苹果,居第3位。无论是早熟品种的选育、促成栽培,还是栽培作型、成花、休眠理论的研究,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其生产普及程度高,鲜食消费量大。在日本,草莓促成栽培以冬春季(11月至翌年5月收获)的生产为主,平均产量35~40 t/hm2。夏秋栽培(6—10月)与冬春栽培相比,其生产量少,栽培面积在80 hm2左右,总产量在1 000~1 500 t,仅占总生产量的5%以下[3]。尽管市场需求不太旺盛,但是需求趋势在逐渐增加,价格比较稳定。
  2判断草莓氮素缺乏与过剩的技术方法
  2.1目测法
  根据沙培、土培盆栽试验及大田试验观察记录得知,氮素量处正常需求状态时,草莓叶色呈绿色,有光泽,叶质软而不易折断,侧芽抽生、花芽分化和生长势均正常[5]。草莓缺乏氮素时,草莓叶片长势衰弱、叶色浅淡,同时下部叶片黄化或变红,一般不出现全株黄化。因缺氮其叶质软,开花较早[4]。草莓对化学氮肥很敏感,其氮素过剩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枯死,由下部叶片的叶缘部开始变褐干枯;根部除少量已适应了的粗根存活外,其余全部枯死,在植株快要枯死时,其茎部横切面导管变褐;果实着色不良,整体着色差、发白,又称为白蜡果,在果实膨大期氮素过多则导致果尖呈现绿色;另外,还会出现叶质较脆、易折断、开花延后的现象。
  另外,草莓炭疽病引起下部叶片和叶缘部的干枯与草莓氮素过剩症状很相似,2种症状区别在于炭疽病叶柄上有紫褐色的条斑,叶柄的导管也呈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