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水稻苗情监测试验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荣民 时间:2015-01-02

  摘要2009年在安徽省庐江县选择8个试验点进行了稻苗情监测试验,结果表明:①早稻主要栽培方式为撒直播,抛栽密度为37.5万~57.0万穴/hm2,晚稻主要为盘育抛栽,抛栽密度36万~63万穴/hm2;②2009年早稻大田总茎蘖数较2008年增加1成,产量增加11.1%;晚稻大田总茎蘖数较2008的减少20%,产量下降2.3%;③晚稻种植期间因恶劣气候造成减产。
  关键词水稻;苗情监测;存在问题;建议;庐江县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地跨北纬30°58′~31°33′,东经117°01′~117°33′。县域面积2 348 km2,人口120万人。庐江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多为丘陵地貌,耕地面积92 230 hm2。全县水稻面积稳定在10万hm2左右,以双季稻为主,一季稻常年种植1万hm2左右。稻谷总产50万~60万t,是安徽省双季稻面积最大的县,也是全国双季稻北缘地区。
  1水稻苗情监测的基本程序、内容和方法
  1.1监测基本程序
  一是监测点设置:根据全省水稻苗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县选择监测点、监测田块和监测品种。二是监测任务与目标:观察记载监测田块的水稻生产,生长发育等动态,及产量、生产成本与效益等情况。及时准确反映庐江县水稻生产情况,如技术应用情况、农民对种植水稻的意向和要求、自生灾害和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情况。三是结果应用:运用苗情监测的结果,及时提出加强庐江县水稻田间管理的生产技术意见。
  1.2监测内容
  监测的内容包括以下各方面。田块基本情况:代表区域类型、土壤种类、土壤肥力、耕地方法、秸秆还田状况、水管方法、水稻类型、育秧方式;秧苗素质:秧苗取样方法、苗干重;田间管理记载:包括栽植方式、大田密度、病虫害发生程度、倒伏程度;生育期:包括出苗期、移栽、够苗、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大田茎蘖动态:茎蘖数、叶龄;气象灾害:水稻冷害、高温热害;产量表现:成穗率、有效穗数、室内考种、千粒重、实产;生产成本与效益核算:水稻产值、劳动用工、工值、商品稻谷价格、物质费用、其他费用;气象资料:以当地气象台为准,包括有效积温、光照、降雨量[1]。
  1.3方法
  根据《安徽省2009年水稻苗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的方法、步骤,建立田间档案和台账,严格苗情报告制度,按照要求汇总统一上报,加强组织领导人员分工,落实经费保障。
  2庐江县水稻苗情监测工作情况
  2.1监测点和监测田块的选择
  选择监测点和监测田块,2009年庐江县承担4个省级双季稻苗情监测点任务,根据《安徽省2009年水稻苗情监测实施方案》的布置和要求,4个省级监测点2季共8个监测田块,安排在庐江北部的郭河镇广寒村和庐江南部的泥河镇天井村,分别代表庐北圩区和庐南岗畈区这2个庐江典型稻作生态区。庐北点监测点田块土壤为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形成的砂泥田土种,早稻选择1个旱育秧栽插田(1号点)和1个撒直播田(2号点),晚稻选择1个湿润育秧栽插田(5号点)和1个软盘育秧抛栽田(6号点)。庐南点监测点田块土壤为下蜀系黄土母质发育形成的马肝田土种,早稻选择1个撒直播田(3号点)和1个湿润育秧栽插田(4号点),晚稻选择1个湿润育秧栽插田(7号点)和1个软盘育秧抛栽田(8号点)。上述8个省级监测点观测田块的土壤类型、肥力水平、生产条件、栽培方式和种植品种、播栽期及栽培管理水平等均在当地乃至庐江县都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据对4个省级监测点实产统计,早、晚稻监测田产量分别为6 495、7 260 kg/hm2,较接近于庐江县早、晚稻平均产量水平。另外,在当地主要栽培方式和品种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田块作为庐江县水稻苗情调查监测田,庐江县共设立苗情调查监测田块48个。
  2.2定点苗情监测记载
  认真实施定点苗情监测考察记载。自2009年3月以来,对早、晚稻8个定点监测田块实施40多次田间考察和观测记载,共考察记载水稻生长发育物候期、苗情动态、产量结构和灾害监测等内容共172项次,取得5万多个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上报。
  2.3开展面上专题调研和苗情调查分析
  自2009年4月以来,由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组织系统内技术骨干先后开展19次田间考察和调研活动。一是开展早、晚稻品种布局、茬口、栽培方式和播、栽期调查,基本掌握全县早晚稻种植面积、品种布局、茬口和栽培方式分布、以及播、栽期进度等。二是定期开展全县早、晚稻苗情田间考察和汇总分析。对48个县级早、晚稻苗情监测点及各县、镇示范片进行苗情定期考察和汇总分析。在4月中旬至10月下旬共对庐江县早、晚稻苗情进行11次集中考察和汇总分析与分类,基本掌握庐江县水稻苗情发展动态和苗情分类、分布,并针对苗情分类提出具体田管意见和促进苗情转化的技术措施[2]。通过分类加强田间管理,有力地促进全县水稻苗情的良性发展。三是开展专项灾害调查。全年共开展4次大范围专项灾害调查,基本掌握本年度全县早稻生产遭受的洪涝,晚稻生产遭受的前期持续阴雨、低温、寡照天气和11月初的低温霜冻与急速升温造成青枯以及11月15日强降雪造成未收晚稻倒伏等灾害的发生情况和损失。针对灾害发生情况,及时提出一系列的防控和减灾、救灾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四是大规模实施田间测产考察。2009年7月中旬和10月下旬,分别对庐江县早、晚稻省、县级苗情监测点和各级示范片进行田间理论测产,对350多个田块进行抽样理论测产和实收测产,基本掌握全县双季稻的产量水平。
  3庐江县双季稻生产与监测苗情分析
  3.1 生产面积、主推品种和主要栽培方式
  2009年早稻种植面积在4.2万hm2左右。主栽品种有浙辐203、中早25、中早33、早籼276和嘉籼8号等;栽培方式撒直播面积占61%、盘育抛栽占30%、旱育秧和湿润育秧人工栽插占9%,各栽培方式的比重与2008年基本接近。
  双季晚稻种植面积4.8万hm2,主栽品种有武运粳7号、皖稻86、皖稻92等。栽培方式中盘育抛栽占71%,较2008年提高6%;湿润育秧人工栽插占22%,较2008年下降3%;直播占5%,较2008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他占2%。今年双晚早还早面积扩大的主要由于2008年7月上旬洪涝灾害所致,使全县100多hm2双晚秧田和近1 000 hm2一季稻毁损,无秧栽插田和水毁一季稻田全部改种早还早。
  3.2播栽期和播栽密度
  2009年庐江县早稻旱育秧和软盘旱育秧播期多集中在3月26日前后;软盘湿润育秧和薄膜覆盖湿润育秧播期多集中在4月5日前后;常规湿润育秧播期多集中在4月7日前后;直播稻播期多集中在4月10日前后。除直播的集中播期较常年提前2~3 d外,其他育秧栽培的播期与往年接近。庐江县直播早稻播种量为67.5~112.5 kg/hm2,多数为75~90 kg/hm2,由于今年直播早稻的成秧率较高,基本苗181.5万~309.0万株/hm2,多数在210万~240万株/hm2之间,直播田基本苗较常年增加22.5万株/hm2以上。庐江县早稻抛栽密度37.5万~57.0万穴/hm2,基本苗142.5万~222.0万株/hm2;人工栽插抛栽密度33万~45万穴/hm2左右;抛、插栽的密度与常年接近,基本苗较常年增加15万/hm2以上,基本苗123万~201万穴/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