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张鑫 陈俊华 郭世保 史洪中

  摘要调查了信阳市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和规律,分析了近年来该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根据“治前熟,保后熟”的防治策略,提出了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与可持续控制技术,以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规律;发生原因;防治对策;河南信阳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一种水稻病毒病,水稻一旦得病很难防治,被农民称为水稻的“癌症”,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信阳市水稻年种植面积30万hm2以上,总产250万t,占信阳粮食总产的70%,在河南省水稻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水稻条纹叶枯病于2004 年在河南省黄河沿岸稻区零星发生[2]。目前,该病已上升为威胁信阳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为此,笔者对条纹叶枯病在信阳稻区的发生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制定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以确保信阳市水稻生产安全。
  
  1发生特点
  
  苗期发病时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糯稻和高秆籼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呈“假枯心”。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提早枯死。病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ripe Tenuivirus(R S V)],属水稻条纹病毒组(或称柔线病毒组)病毒。传毒介体为灰飞虱,可经卵传播。寄主范围较广,除水稻外,还有玉米、小麦、高粱及多种杂草。
  
  2发病规律
  
  此病的初侵染源是带毒越冬的稻飞虱,病害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的发生量及迁移情况密切相关。灰飞虱在信阳地区1年可发生5~6代,以3龄、4龄若虫在麦田及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病毒在小麦、杂草及传毒介体灰飞虱若虫体内越冬。不带毒灰飞虱可从发病的小麦、杂草上获毒。带毒的越冬灰飞虱在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羽化后,在麦田或休闲田杂草上产卵、孵化成1代若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成1代成虫,时值麦收季节,便大量转移到水稻秧田或早栽一季稻本田产卵繁殖;稻田1代灰飞虱产卵孵化出的2代灰飞虱若虫,在6月上中旬孵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主要危害秧田、大田和其他栽培方式的稻田;3代灰飞虱若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为成虫;4代灰飞虱若虫和成虫虽然能传毒,但一般不形成发病高峰。9月下旬天气凉爽时再繁殖1代(第5代),转移至麦田及周边杂草上越冬。水稻条纹叶枯病随灰飞虱的迁移而在水稻、小麦、杂草和灰飞虱不同代次间相互传递。在信阳稻区该病田间主要感染期为秧田期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田间病株出现时期:秧田期少有病株出现,在分蘖末期病株增加,拔节期达到发病高峰。
  
  3发生原因
  
  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信阳主栽品种以冈优177、Ⅱ优航1号、新两优6号、Y两优1号等优质杂交稻为主。这些品种本身就不抗条纹叶枯病,加之高肥水管理、生育期长、植株生长势旺、叶色浓绿,有利于灰飞虱聚集危害,从而加重条纹叶枯病的流行。二是暖冬气候适宜传毒媒介昆虫繁殖。信阳市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本地越冬昆虫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主要传毒媒介,近几年的持续暖冬气候较适合灰飞虱的安全越冬和生长繁殖,导致了其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春季较以往提前15 d进入危害期,进而加速了对麦田、休闲田禾本科杂草及水稻秧田的为害。三是农药使用不当,诱发了虫量的增加。在部分地区、防治螟虫的三唑磷类复配剂、菊酯类农药的大量使用及麦田除草剂的使用不当均对水稻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也对灰飞虱的诱发及其抗药性的产生、流行起到了诱导作用。另外,使用吡虫啉、扑虱灵防治褐飞虱的剂量较低,其用药量明显不够,这也是灰飞虱等虫量增加的原因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