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防治工作现状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汪维国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蚕病防治工作现状,分析了蚕病发生的原因,提出对策,以期达到蚕茧优质高产的目的。
  关键词蚕病;防治现状;发生原因;对策
  
  蚕病危害至今仍在困扰着养蚕生产,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仍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巩固和稳步发展蚕业生产、提高整个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增加蚕农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1]。结合当前农村养蚕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1蚕病防治现状
  
  随着我国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地蚕业科技人员大力宣传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蚕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蚕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养蚕生产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增加了一些新蚕区,蚕农缺乏养蚕新技术,蚕业科技的普及跟不上生产的发展,新蚕区蚕病危害也随之出现。根据在蚕业主产区的调查,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等病害各地都有发生,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呈流行趋势,真菌病和细菌病在个别地区危害也较为严重。最近几年来,农药、化工行业发展很快,乡镇工业的兴起使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氟污染中毒及工业废气中毒现象有所上升;加上近年来农林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上大量使用农药治虫,导致蚕中毒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多,给蚕作安全带来极大危害[2]。
  
  2发生原因
  2.1消毒防病使用蚕药不规范
  
  总的来说,农村养蚕蚕病防治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或放松“预防为主”的方针。由于茧价波动大、劳动力等方面的原因,许多蚕农不愿在消毒防病工作中投入,不消毒、少用药或不用药,对蚕病危害任其发生。同时,一些地区蚕药市场混乱,伪劣蚕药混迹于当地蚕药市场,而有一些蚕药经营者利用蚕农急于寻找“蚕有病一用就好的蚕药”的愿望,大量引进所谓对脓病等病毒病有效的治疗药剂和又治病又增丝的药剂,将蚕病防治工作导向歧途,致使蚕病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蚕农蒙受经济损失。
  2.2病原严重污染养蚕环境
  养蚕过程中管理粗放,如密饲又不及时除沙、不提青不分批、不注意淘汰弱小蚕和病蚕等,增加蚕座内传染的机会,饲养室与贮桑室不分,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增加了病原污染桑叶给蚕食下反复感染的机会;不注意通风排湿,蚕在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中,造成蚕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和抗逆力下降。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乱堆放蚕沙,乱抛病蚕,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使各种病原进一步扩散,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旧草龙(蜈蚣簇)不及时烧毁,甚至有的养蚕户将旧草龙存放到下一蚕期或下一年再用;大部分使用方格簇的农户,用了多年也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致使病原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被污染,从而更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
  2.3桑园管理不善
  由于茧丝行业市场波动大,蚕茧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弃桑不管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叶质差,影响到蚕的体质,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得不到及时防治,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的机会,蚕病发生增多。同时,由于自然环境遭受化学农药的污染,导致蚕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