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熊林海 杨悦象 熊有典 余长征

  摘要阐述了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形态,介绍了其危害症状、诱发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控制纹枯病发生蔓延、降低病害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防治
  
  随着高产杂交稻品种的推广,氮肥用量增加,稻田复种指数上升,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50%。特别在早稻直播区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所致损失已跃居水稻三大病害之首。
  1病原菌形态
  主要有菌丝和菌核2种形态。在病斑发生数日后,肉眼可见表面有菌丝长出,纠结成团呈扁球形、肾状或不规则的菌核,先为白色,后变暗褐色。菌丝与菌核相连,空气干燥时,菌核极易脱落。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作物或杂草的残体上越冬。水稻收割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也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
  2危害症状
  又称花纹病、花脚秆,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小点,后逐渐扩大,边缘暗绿色,中央灰褐色,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呈椭圆形或云形状。安义县早、中、晚稻自苗期至穗期均有纹枯病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侵害,以抽穗期前后为发病盛期,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由下向上扩展,侵入茎秆并蔓延到剑叶,甚至造成穗部发病。
  (1)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侵害秧苗叶鞘,后蔓延到叶片,引起叶鞘腐烂、叶片枯萎,厢面形成小块状死苗。
  (2)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叶鞘侵入,发病后叶鞘腐烂或枯死;叶片发病导致枯黄卷缩,提早枯死;剑叶叶鞘受害严重时,常不能抽穗,出现包颈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稻穗发病则穗颈、颖壳等部位呈灰褐色病斑,致使结实不良、粒重下降,甚至全穗枯死;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茎秆易折,发病严重时一般矮秆品种立地枯死,中、高秆品种常造成贴地倒伏。
  3诱发因素
  3.1寄主范围
  纹枯病寄主范围广,其中重要的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花生、甘蔗、甘薯、芋、菱角以及紫云英等绿肥作物,重要的杂草寄主有稗、莎草,马唐草、游草等。
  3.2菌源基数
  凡上年发病轻,或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较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当菌核落入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一般遗留的菌核约150万粒/hm2,重病田约900万~1 200万粒/hm2,发病特别严重的田块可达到3 000万~4 500万粒/hm2。
  3.3品种抗性
  早稻发病重于晚稻,双季晚稻发病较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比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要轻。
  3.4环境条件
  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病害,发病温度18~34 ℃,流行温度22~28 ℃,90%以上湿度最适合发病。一般在高温阴雨天、密植稻田郁闭、长期深灌田间湿度大等情况下病害蔓延快,发病重。早稻孕穗前气温较低,病势扩展缓慢,孕穗后,气温升高,如遇雨季,病情发展迅猛,这一时期是病害发展的高峰期。双季晚稻进入孕穗至抽穗阶段,如阴天多雨,温度又适宜病情发展,则可出现一个发病时期,10月上旬因受北方寒流的影响气温常降到22 ℃左右,病害逐渐停止,所以双季晚稻的纹枯病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