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地区日本山药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登元 时间:2015-01-02
  摘要辽南地区日本山药主要病虫害有山药炭疽病、山药褐斑病、山药斑纹病、山药根结线虫病、山药黑斑病、地下害虫、甜菜夜蛾、茶黄螨等,可采用合理轮作、选用良种、健身栽培、消毒处理、健身栽培、药剂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以为日本山药无公害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日本山药病虫害;发生;无公害;防治技术;辽南地区
  
  山药属薯蓣科植物,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海城市感王镇引进日本山药品种已10多年,近年来感王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9年种植面积66.7 hm2左右,而且产量高,平均单产60 t/hm2左右、收入30万元/hm2以上(2009年售价6元/kg以上),最高收入达75万元/hm2,日本山药栽培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但由于连年重茬,加上调出调入种苗,山药病虫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制约山药生产的发展。感王镇农技人员通过几年的生产调查,总结出辽南地区日本山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
  1主要病虫害及发生特点
  1.1山药炭疽病
  为半知菌亚门的薯蓣盘长孢菌和围小丝壳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茎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6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或蚜虫等昆虫传播蔓延。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藤茎。叶片染病后有急性型和慢性型2种,急性型发病快,病斑较小,多在叶柄与叶片或叶柄与茎蔓交界处产生不规则褐色病斑,数日后叶片脱落;慢性型发病较慢,发病初叶片上出现褐色不规则小斑,后逐渐扩大成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部灰色至灰白色,上面有不规则同心轮纹,有的病部易破裂穿孔或叶片脱落。茎部受害后,初期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梭形黑褐色病斑,病部略下陷或干缩,严重时病斑扩大融合成片,致整株枯死。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30 ℃,相对湿度为80%,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雨量越多时,炭疽病发生越重。
  1.2山药斑纹病
  为半知菌亚门薯蓣柱盘孢。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可进行再侵染。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病斑,边缘不十分明显,蔓延扩大后呈现褐色不规则形,叶脉失绿呈透明状,状如潜叶蝇钻蛀细小隧道。发病后期病斑边缘微凸起,中间淡褐色,上生小黑点,有些病斑能形成穿孔,严重时致叶片枯死。在叶柄和茎上,也可形成圆形病斑。湿度大、多雨时发病重。
  1.3山药褐斑病
  为半知菌亚门薯蓣链隔孢菌和薯蓣叶点霉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呈圆形至不规则形,中间灰白色至褐色,周围常有黄色至暗褐色水浸状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层。
  1.4山药根结线虫病
  为花生根结线虫,属垫刃目异皮线虫科,是山药的一种重要病害。1年发生4代,以成虫、卵及大龄幼虫在山药留种块茎上及残留在土壤中的病组织中越冬。主要以第2龄幼虫在土壤中蠕动传播扩散,其次随农事操作或流水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随带病山药种茎调运。侵染部位主要为块茎和不定根毛。块茎受害后表皮呈暗褐色,无光泽,多数畸形,在线虫侵入点周围肿胀凸起,并出现直径2~7 mm虫根结,严重时根结愈合一处。根系受害后,根毛增多,上边有米粒大小的根结。剖开病部可见到乳白色成虫及不同龄期幼虫。该病能使叶片变小,直至发黄脱落,整个山药植株长势变弱。发病轻重与山药连作年限有明显的相关性,连作年限愈长,发病愈重。另外,发病轻重与土壤温湿度有关,成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27 ℃,发病最适宜的土壤相对湿度为60%~70%。
  1.5山药黑斑病
  是一种由短体线虫引起的病害。块根染病,中上部先呈现淡褐色小点,后为椭圆形深褐色病斑,并逐渐扩展连片成不规则黑色凹陷病斑,贮存期间病斑可继续扩展,致病组织失水干缩,伴有深褐色丝状霉点。地上部表现为叶色淡绿;植株矮小,重则茎叶变黄,提前枯死。发育适温为25 ℃左右,6月上旬新块茎开始形成,线虫即可侵染。其整个生长期均可危害,初秋高温季节表现症状。黑斑病主要为土传、种传,种传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连作地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