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地区杨小舟蛾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春艳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黄淮地区杨小舟蛾的危害特点,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杨小舟蛾的高效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杨小舟蛾;发生;防治;黄淮地区
  
  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又名杨褐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是江苏省黄淮地区杨树人工林危害最严重、大面积治理最困难的害虫。其在黄淮地区1年发生5代,以蛹在树干基部周围的枯枝落叶和地表2 cm内的表土中越冬,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产卵,4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9月上中旬分别是第1、2、3、4、5代幼虫危害期,6月下旬后林间出现世代重叠,第3、4代重叠现象明显。一般情况下,第1、2代是种群基数的积累阶段,第3、4代是成灾阶段。
  1杨小舟蛾在黄淮地区的危害特点
  1.1暴发性
  通过杨小舟蛾室内饲养及多年的林间虫情调查发现,林间杨小舟蛾虫口数量呈级数增长,越冬代成虫产卵量低(约200粒),进入第2代后成虫产卵量增加至400~500粒,较越冬代增加1倍多,繁殖能力显著增加,多年的虫情调查表明,第3、4代林间平均虫口密度一般是第1、2代平均虫口密度的8~9倍。温度越高,对成虫产卵、幼虫发育越有利,由于第3、4代幼虫发生在7、8月,是全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林间虫口密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急剧上升,若遇干旱高温天气,极易暴发大面积灾情。如1998、2003年江苏省黄淮地区就曾发生集中连片667 hm2以上的树叶被全部吃光的“夏树冬景”现象。
  1.2突发性
  室内饲养研究表明,杨小舟蛾初龄幼虫食叶量很小,4龄后进入暴食期,5龄幼虫发育时间短,食量大,食叶量占整个幼虫一生总食叶量的83%。由于目前幼虫调查工具、调查手段等受客观条件限制,特别是调查高度不能达到理论要求,实际工作中一般只能调查杨树中下部枝条,虽然杨小舟蛾空间分布是平均分布的,但实际危害全部是树顶端树叶先被吃光,然后到中部,再向下部依次发生成灾,气温越高,幼虫发育越快,虫龄越大,树叶被吃光速度越快。因此,每年都存在意想不到的林地(幼龄虫调查时虫口低)出现树叶被吃光的突发成灾的现象。如气温超过35 ℃,1株八年生大树只需2 d左右时间,整株树叶就会全部被吃光,形成光干枝条。
  1.3重复性
  杨小舟蛾危害的重复性,一是指一年中同一块林地有第2、3、4代甚至第5代,每代都能出现大面积成灾现象。一般年份铜山县都发生第3、4代连续2代出现灾情,重复危害较为普遍。高温干旱年份甚至出现连续3代发生大面积成灾现象。杨树刚发叶就又被吃光;二是指同一块林地连续多年重复发生成灾现象。一般昆虫大面积发生成灾之后,能出现几年不再发生的周期危害现象,但调查中发现,杨小舟蛾总是连续多年在同样的地块发生危害、出现灾情。连续出现危害多年以后能发生成灾转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