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多样性探讨——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 涛 时间:2014-06-25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存在的两方面的单一化倾向,并指出只有多元化道路才是城市良性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异质性 多样化单一性

1.引言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一个稳定而发展的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异质系统,正是因为异质性才形成了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才促使了系统的演化、发展与动态平衡。从这个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作为这样一种异质性的系统而存在的,多样性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特征。 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公共空间,既是城市物质条件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多样生活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复杂多样,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理应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目前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设计与使用方面却出现种种与上述要求背道而驰的倾向。这些倾向本身是和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基础以及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相违背的,这就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作为城市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空间异质性和多样化的消失必然会引起城市系统异质性和多样化的消失,从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系统的稳定和演化。

2.城市公共空间多样性的缺失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城市实行的是以“单位”为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单位大院承担了相当于原来城市公共空间所承担的主要职能,因此,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基本职能主要蜕变为交通和政治职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管理体制的变革,传统的“单位”体制被打破,城市公共空间才开始重新恢复其在城市中的正常功能。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丰富,我国大部分城市都进入到大规模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时期。虽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公共空间本应朝着一种多元化和异质性的方向发展,但实际却是城市公共空间出现了单一化的趋势。而一个系统异质性的消失最重要的因素来自外界的干扰,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单一化的基本原因也在于来自外界的干扰。

2.1 容纳活动的单一性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作为景观系统组成的多样性不仅是形态之间的差异,更是指组成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异和多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系统中可以形成能量、物质等传递的异质元素。 但在90年代中期,随着城市建设行为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消费主义”逐渐成为各个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城市建设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各种高回报率的建筑类型在城市中大量兴建,而影响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则是以兴建各类高度商业化的街道、广场、商业综合体等为主,在各大城市中心均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商业中心式”城市公共空间。

这样的公共空间模式虽然打破了改革开放以前的单位大院的封闭和隔离,带给人们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中国传统的以“逛街赶集”为主的公共休闲活动,对繁荣城市经济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因为这种建设行为过度地放大了商业、消费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原本应该具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所容纳的公共生活和公共行为变得单一化了,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于城市的目的变成了单一的“一切为了销售”。

城市的繁荣不在于高楼大厦,而在于城市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因为城市存在是依靠居住在城市中的不同人群的相互活动和关系。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众主要的活动载体,本应是为不同的生活方式提供相应的场所,而现在为了追求消费,追求利润,极端地以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来替代其他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压缩其他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空间,这样的城市由于其系统中的异质元素的城市公共空间因功能和组成结构的趋同性而呈现出单一性的特征,异质性特征逐渐减弱和消逝,这样自然会出现无论天南地北,城市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城市的特色逐渐消逝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