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抚州经济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摘 要: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为依据,分析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改革开放前由于产权模糊、"搭便车"行为和经济体制的低效率导致了抚州经济增长缓慢。而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劳分配制度和相对自由的就业制度推动了抚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后文章对近年来抚州经济制度变迁中由于路径依赖所导致的障碍因素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抚州制度变迁制度落差制度供给
  一、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
  首先,产权模糊丧失激励机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强调公有制的作用,全民所有导致现实中的无人所有,最终制度供给的错位致使人们丧失劳动积极性;其次,平均主义导致“搭便车”行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后“大社”思想出现了不切实际的急躁行为,尤其是在大跃进中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规模的盲目扩大使监督成本上升,从而给“搭便车”行为创造了利润空间,降低了生产效率;最后,资源配置制度的低效率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加。计划经济虽然避免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并使人均收入分配趋于均等,但由于统得过宽、管得过死,不仅使人们丧失了积极主动精神,而且由于计划过程的滞后性和计划效用的边际递减造成交易费用显着增加。
  二、改革开放后的制度激励
  (一)产权制度的变迁使价格杠杆得以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产权变革使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作用不断上升。1981年《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中指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到1984年“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前进的需要”。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释放了市场经济主体活力,为我国价格制度从双轨制到市场定价提供了可能,市场定价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不断增强。总之,产权制度的变迁最终促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使商品经济拥有了源动力。
  (二)农业组织方式的改变释放了农业原有经济活力
  上世纪80年代初,抚州地区在全国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有的人民公社组织被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所取代,这不仅保留了必要的统一经营,又将生产资料和生产权限下放给了农户。同时,在“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分配方式下,将责、权、利清晰化。这实质上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农户有了最大限度追求农产品剩余的动力机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三)按劳分配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激励机制
  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取代原有的分配方式,首先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肯定了按劳分配原则。十四大强调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其中包括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此后为了配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十七大前后从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转变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并明确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分配制度的变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体现了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打破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中平均主义、忽视个体的分配格局,更好地调动了各方要素参与分配,且监督成本的降低较大程度上摆脱了机会主义行为,可以说,体制的变化使得生产中更大程度上发挥人的潜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