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思想的经济学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8-10

【内容提要】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新,是21世纪改革和化建设的行动纲领。“三个代表”思想把党始终置于时代前列,要求党必须随时代生产力演绎的轨迹和社会进步的趋势,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 正 文 】 
“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的要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特殊的生产目的。而一定社会生产的目的总是服从于一定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换句话说,取得一定的物质利益,是一定社会生产的内在动力。社会生产有自己的目的,如果人们不谋取某种物质利益,全社会就会因没有动力而不能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多次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2页)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明了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一定的社会生产目的需要一定的生产手段与之相契合。而一定的社会生产目的和实现其生产目的手段,都是由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所决定的。生产方式又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统一体,从而共同决定着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比资本主义优越的新型生产关系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要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就必须用发达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手段。因此,社会主义基本规律大致可以表述为: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可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生产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放生产力。要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传统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和不够完善的政治体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但从总体上来说,社会生产力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生产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强烈要求也还有较大差距。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不够发达的生产力问题。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也就是要优化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才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见,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论断,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有两层涵义:第一,作为整个社会增长的文化需要,一定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现代文化,体现的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表述;第二,“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揭示了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和广大人民的福祉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之核心所在。这与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契合的。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解析,“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手段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实践“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包含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要求。因此,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首先,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且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加快经济建设,推动生产力发展。面对21世纪,中国共产党更加敏锐地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并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体制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进程。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跟上时代而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从而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形成有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发展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广泛传播马列主义的背景下诞生的,并且一开始就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不仅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而且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和科教支持。 


再次,致力于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谋求利益有关。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是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一任务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能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践“三个代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和要求,注意研究新情况,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 
首先,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顾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的不断解放。我们现在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而且往往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但归根结底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新的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调整完善生产关系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意研究经济建设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根据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自觉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不相适应的部分。 
其次,要时刻关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没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全面透彻的了解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方面,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生产要素的构成及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和信息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日趋全球化,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的速度明显加快;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世界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竞争方式、交易方式和消费方式,加深了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同时,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科技,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正确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刻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第三,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以创新推动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以信息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为我国的信息化带动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发扬好学深思、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正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改革不适宜社会经济发展的旧体制,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努力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气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前,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丝毫不能动摇的。但是,发展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经济法制和道德观念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是我们党一贯的方针,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这对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继续顺利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