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经济中价值决定的三个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8-10
   在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以来的100多年里,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也相应地提出了一些有关价值量决定的疑问。这里简要地谈三个问题。

    科技进步对价值量的影响

    科技的飞速是经济的重要特征,它对商品价值量有何影响,应该具体分析。其中,有一类科技进步主要表现为基本方法的创新、科学的深入认识、科学理论的发展及科学发现等。它们是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能力,但它们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之前,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起间接作用,不直接参加到劳动过程中去,不进入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的决定没有直接关系。另一类科技进步表现为新产品的发明,生产方法、生产工具、原材料、工艺技术的改进,信息的加速传递,运输的方便快捷等,它们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更多、更好的产品,对价值量的决定直接产生影响。

    后一类科技进步直接引起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它们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又如何呢?有人坚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有人却主张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没有分清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个别的劳动生产率。马克思多次指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原因就在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量的劳动生产出的商品量增多了,使用价值量也随之成比例增加;但与此同时,耗费在单位商品上的劳动量却相应缩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按比例减少。比如,今天的汽车、电视机、电脑等比起它们刚刚上市的时候,质量、性能大为改进,而价值却大幅度地下降了。因此可以说,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会增大商品的价值量,但如果从个别企业观察,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就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是因为,劳动价值论所说的价值是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即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价值。不管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了多少劳动,同质同量的商品在市场上具有同等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因此,如果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一般水平的企业,在同样的时间里能生产出比一般水平多一倍的商品,该企业创造的价值就会加倍。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反之,劳动生产率低于社会一般水平的企业,以同样的劳动时间生产出较少的商品,虽然它在每个商品上耗费了较多的个别劳动,但那些额外支出的劳动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形成价值。

    发达国家产值迅速增长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据测算,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GDP相当于低收入发展家人均GDP的43倍。到1994年,这种差距扩大为62倍。如果仅从劳动时间看,低收入国家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显然多于高收入国家。为什么较多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却大大低于较少的劳动?劳动价值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否失灵了?显然不是。这种价值量的差别就其主要部分而言,完全可以用劳动价值论加以说明:一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密集发展引起的,二是由国际市场竞争条件下国际价值的形成过程决定的,三是与垄断价格有关。

    在现代经济中,高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劳动者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素质较高,他们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就大得多。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迅速开发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一般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这样,高附加值的产业大量集中在发达国家,创造的价值总额就多;而发展中国家多半只提供原料、初级产品和一般加工产品,附加值当然低得多。一高一低,就把生产总值的差距拉开了。

    国际价值的出现,不仅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反而证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在更大的范围,即国际市场得到了体现。随着社会分工和市场突破国家和地区的局限向世界范围,价值的作用也国际化了。这时,世界范围的价值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由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在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凭借其高度发达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在国际市场上,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在相同的时间里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由于发达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对发展家进行多方的剥削和掠夺,也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缓慢,南北世界在科技方面的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上,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差距的拉大。

    发达国家还利用其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掌握和控制先进技术及其产品,制定垄断价格,从落后国家攫取大量的垄断利润,使自己迅速富裕起来。垄断价格虽然不等于价值,但发达国家利用垄断价格获得的收入,却成为其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

    全球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加的原因

    1945年,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0亿美元,1980年约为110000亿美元,1998年则增为280000亿美元,在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增加了8.33倍。与此相比,劳动者和劳动总量的增长却缓慢得多。那么,迅速增长的生产总值是否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先进技术和工具是否也创造了价值呢?

    先从有关价值形成的因素来考察。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全面提高了多数劳动者包括工人、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等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科学劳动的数量及其在社会劳动中的比例。这些日益增加的高级和复杂劳动能够以不断加快的速度创造大大多于以往的价值。其次,前面所说的全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量,那是指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即v+m。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长期繁荣,资本加速积累,物质生产要素迅速增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增加产品量的同时,同比例地消耗了更多的劳动对象,加之科学技术更新周期加速,促使大幅缩短设备的折旧期限,昂贵的先进技术装备提取的折旧日趋庞大,从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旧价值加速增加。它们虽然不是新创造的价值,但与活劳动创造的新增价值结合在一起,也能使价值总量即c+v+m迅速增长。

    再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货币政策和纸币贬值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方法和口径等因素来考察。第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动不只受市场供求的影响,还与货币自身的价值成反比。当贵金属完全被纸币替代之后,由于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经济周期中,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货币当局实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更加剧了物价上涨的势头。这种状况循环出现,使价格长期高于价值,导致按当前价格的生产总值远远超出实际价值量。第二,从统计方面看,由于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先进科技的发展对使用价值量的影响最为直接,而对价值量的影响则因前述原因而有所差别,或者不增加价值量,或者部分增加价值量,所以,按照可比价格统计的数字,即按实物量或者说使用价值量计算的数字,比价值量就有很大的膨胀度。至于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统计数字,在纸币贬值的影响下,比起可比价格,更是大大地超过了商品的实际价值。可见,无论以哪种标准计算,实际的价值量都远远小于生产总值的统计数字。扣除这些数字背后的虚假成分,就容易看清价值总量增长与劳动量增加的联系,就能较好地理解劳动价值论在经济运行中的真实情况。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