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请面对当下发言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正方 时间:2010-09-01

    [内容摘要] 美学在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取决于它对我们现时代生活的关注程度,它与我们现时代生活的结合程度,因而美学必须面对我们当下发言,必须对我国现时代的大、人们的精神生活状况、社会审美化及边缘化进行的理论阐释,提供正确而有益的价值导向及前进方向。

    [关键词] 经济活动  精神生活  社会审美化  艺术边缘化

    由于脱离实际,特别是脱离我们当下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的美学不仅面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以及人们精神状态的低迷、混乱等患上了“痴呆症”,处于“失语状态”,无法显示自己的创意、活力和新锐之气,而且由于无法进入和参与我们现时代的伟大变革,无法在这种伟大变革中显示自己独特的理论魅力及其实践意义,从而正在被我们这个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所抛弃。

    美学要唤发生机,再造活力,提升自己,走向繁荣,就必须从现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出发,面对当下发言,美学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我们现时代伟大变革的浩浩大潮之中,深入到这种沸腾生活的内层和深处,把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和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纳入自己的理论视野,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予以认真的审视,审慎的省察,给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的说明,美学才可能由于成为支持我们现时代人们崭新生活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重新获得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实现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美学应该面向当下活跃的经济活动发言。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战略大转移,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美学对我国目前经济的大发展以及建立一种经济与人的和谐统一关系等都可以提供自己科学的说明或理论支持,从而施加自己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和重大作用。

一、为发展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人要维持生存,求得温饱,便产生人的物质生产、物质实践,开始人的经济活动。人的物质实践、经济活动就是为人的生存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物质保障,使人生活有依靠,衣食无忧。但是,人活着,不在这种物质实践,经济活动,而在实现自我,确证自我,充分展示和敞亮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这样,人的审美实践,精神活动就产生了。审美实践,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以审美实践为基础,才使得客观对象成为人价值和意义的物质载体,从而与主体—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统一关系,这种统一关系就是审美价值,是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在此基础上,人作为审美主体才能进行审美欣赏,即通过审美对象来充分地感受自我,体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从而获得美感,一种深刻的人生幸福体验,获得美,一种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人的审美实践、精神活动则是为人的生存进一步提供精神支持、感情寄托和心灵慰藉,使人精神充实,感情丰盈,心灵满足。试想,人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实现自我,确证自我,从而也感受和体认不到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那么人就会感受到一种活着的无聊,生命的空虚,心灵的不安,精神的惶惑等,所有这一切,将从根本上动摇人的生存基础,使人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与依恋等,人还怎么可能有幸作为一个审美主体面对这个世界,并从这个世界上获得一种美感愉悦,一种深刻的人生幸福体验呢?

人的审美实践、精神活动是重要的,是主导、方向,但这种审美实践、精神活动显然以人的物质实践、经济活动为深刻基础。古人讲:“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实际上就是讲,人的物质实践、经济活动对人的审美实践、精神活动而言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前提性意义。马克思曾讲:“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这从反面说明了,人的审美实践、精神活动必须以人的物质实践、经济活动为前提或基础。试想,人的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整天为吃饭穿衣忧心等,人的精神生活会好得起来吗?

确认经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思想,美学就显然为我国现时代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一种及时的和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

二。为经济活动提供另一强大推动力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走向昌盛和繁荣,目前,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人群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已不再把就业、工作、实践等单纯地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致富的门径,而是开始认真地考虑实现自我,成就自我,展示和敞亮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实现自我,成就自我,已然成为时代的风尚。这样,他们的工作、劳动、实践等虽然也给人类包括自己创造物质财富,带来实际好处,但从主观动机上,这已经不再是一种物质利益驱动,而是一种审美精神驱动;在根本性质上,这些也不再是一种低级的物质实践,经济活动,而是变成了一种崇高的审美实践,精神活动。因为这些工作、劳动、实践等本身就会给他们带来一种愉快的经历,美感的体验,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等。而且伴随着这种愉快的经历,美感的体验,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等,还必然会使他们形成一种对工作、劳动、实践等的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因为驱使,他们会更加投入、忘我地工作、劳动、实践等,不断地提高自己工作、劳动、实践等的业绩和效率,并最终把自己的工作、劳动、实践等做得更好,更扎实,更加卓有成效。比如,在2002年3月17日中央电视台2 台的《对话》节目中,中集公司总裁麦伯良就曾讲,中集公司之所以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快速发展,处于领先地位,除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管理制度外,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中集公司里每位员工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干,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在实际上,工作、劳动、实践等在中集公司里对每位员工而言就已经从根本上失去了那种外在的强制性,而变成了一种内在、强烈的精神需要,审美追求,融入了广泛而深入的审美理念、审美意识。还有,现在我国的一些留学归国人员归国后创业、发展,兴办企业,开拓市场,也并不太计较个人物质上的报酬和待遇,而是冲着一种自我“实现感”,在乎如何发掘自身的潜力,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仍然是由于精神的审美驱动而非物质的功利诱惑。

确认审美活动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观念或思想,美学就可以指导人们也能够按照一种审美的原则去开展和实施经济活动,把各种审美因素都最大限度地融进或渗入我们现时代的经济大潮之中。这样,我国现时代经济的发展无疑就会获得另外一种巨大的精神推动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带动我国现时代经济的迅猛和快速发展。

三、发挥对经济活动的制衡作用

人活着,不为吃饭穿衣,求得温饱,最大限度地追逐那种物质利益或功用价值,而在活出自己,实现自我,顶天立地,有所作为,从而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和体认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即进行审美实践和审美欣赏,一句话,进行审美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就曾深刻地指出这一点,他讲,人生的目的不是去获取和积累那些僵死的、物质的东西,而是人生命的自我实现、自我观照,即审美实践和审美欣赏,也就是审美活动。如果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实现自我,确证自我,从而也不能感受和体认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那么人还活什么呢?

美学从形而上的高度或意义上确认了审美活动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的观念或思想,就必然使得人们在自己目前的经济活动中始终保持一种“我是人”的自觉意识,从而去充分地尊重自己,捍卫人性,维护人的地位和尊严,追求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不会漫无限制、不惜一切地发展经济,甚至愚蠢和荒唐地以牺牲人为代价来换取或促进社会经济的一时发展或繁荣,结果造成人心理变态,人格畸形,个性片面,精神萎缩,出现马克思所批评的人的“异化”,成为马尔库塞所批评的“单向度”的人。这样,美学无疑就对我国现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相应的制衡作用,从而有利于我国现时代经济和人之间的和谐与健康发展,使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也处在一种全面、和谐的自由与理想状态。

            二

美学应该面对当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发言。

现时代,我国科技进步了,经济发展了,社会繁荣了,人民富裕了,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处在了一种严重的、前所未有的低迷不振和混乱无序状态,象西方现代社会一样,人们摒弃价值理想,消解意义世界,忘却终极关怀,在找到了物质上的栖息之所之后却丢失了自己神圣的精神家园,沦为心灵上无家可归的游子。

对此,美学同样可以从审美角度提出自己的科学批评和合理解释,以便尽早帮助和指导人们在一种殷实、丰盈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也能开始一种充实而富足的心灵生活,保证人身心的全面、和谐与健康、深入发展。

一、为现时代人的精神危机寻找根源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目前,人们精神方面的所有迷乱与困惑,实际从根本上都可以归结为迄今人们没有很好地处理和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人活着,就在活出自己,实现自我,即进行审美实践,在此基础上,才形成审美欣赏,使人感情有所寄托,精神得到慰藉。只有借重美学,才能为人为什麽活寻找最终根据。

但是,过去,人们生活没有保证,整天为衣食忧心等,不可能认真考虑和解决这个问题。

现时代,随着经济的富裕,生活的富足,人们虽然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但是,人们还没有能够从美学方面给予科学回答和正确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的人们为什么不出现失去了一种方向感、归属感,落入了一种茫茫无际的虚空和无奈之中呢?应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显得苦闷、烦燥、惶惑、不安、失落、迷乱,出现了精神沙漠化,感情淡漠化,导致价值失落、信仰危机等,都是非常的,不可避免。

二、为人们构建神圣的精神家园和安身立命之所

如上所述,人活着,不为追求物质利益,获得实际好处,而在实现自我,观照自我,即进行审美实践和审美欣赏,这种审美活动无疑构成了人神圣的精神家园和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为什么呢?这就在,人如果沉溺于物质实践而不能自持、自拔,人就必然会丧失自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盲目的存在,就会感到不安,就会失去一种心灵上的自由、宁静和安顿。审美活动正相反。审美问题,说到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观照问题,正是通过审美活动,人才不会丧失自己,而是落实了自己,感受和体验到了自己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这样,人生存的根据和理由就有了,人的精神支柱和感情寄托等问题也就随之解决。凭心而论,难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正是通过审美活动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我们才感情有所寄托,灵魂得到了安顿吗?我国著名家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革命导师列宁曾讲用艺术代替宗教,这些实际上就都在一定的意义上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人的精神、信仰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在我国,审美活动从古到今都实际地处在人们各种精神活动的最高层次、最高地位,显然也就在审美活动对人而言拥有一种形而上价值或终极意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我想,为人类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感情寄托,引导现时代的人们通过审美活动不断地感受自己,体认自己,使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总觉得自己“生活在别处”,总滋生一种所谓的“流浪情绪”,而是在一种殷实、丰盈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也能开始一种充实而富足的心灵生活,保证人身心的全面和谐与健康深入发展,也许这就正是美学的神圣使命或用武之地,象欧阳友权在《人学美学的学理探源》中所讲的:“物质的殷实和丰赡远远补偿不了人类精神家园的花果飘零、满目疮痍,生命的享乐与苟欢支撑不了生命意义世界的坍塌与缺乏,理想火花的寂灭和生存必然性信念的消褪,逼着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理性逻辑,重新寻找生命的伊甸园,重新编织意义的纤索以拉住那走向深渊的人类列车。......正是在这里,美学找到了自身的用武之地。”①相信,美学一定能够为现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重塑或建构做出自己绝大的贡献!

美学应该面对当下社会审美化的大趋势发言。

我国现阶段,“个个都谈美之妙,人人追求美之味”,不仅艺术,而且大到城市规划、设计,小到房室摆设、人体服饰等等,人们几乎把自己的审美活动扩展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方方面面,“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

面对这种情形,美学应该也能够从审美的角度作出自己积极的回馈或反应,以便为这种情形提供健康而富有意义的价值导向、前进方向。

(一)为社会审美化的必然性提供根据  

   从社会形态看,随着目前我国经济的迅猛快速发展,人们已逐渐解决温饱问题,我国的社会形态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而这一具有巨大意义的社会转型或历史变迁无疑为我国目前的社会审美化奠定了一个坚实而深厚的物质基础。

从人的需要看,人的物质生活、功利追求满足后,人的精神生活、审美追求必然会提到人的重要议事日程,正如拉甫罗夫所说而为恩格斯所称许的:“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着重号为恩格斯所加)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②而现时代,人们吃饱了,穿暖了,衣食无忧,人们为什么不从审美的角度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期望和更宏大的要求呢?时下人常讲,“富而思美,富而思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正是人的这种高级的精神需要、审美追求,又为我国目前所出现的社会审美化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强劲动力。

鉴于这两个主要原因,目前这种社会审美化大潮的涌动或出现就在所必然、不可避免了。

    (二)揭示社会审美化的实质与内涵

如前所述,审美实践是人的自我实现 ,自我确证。与之相联系,审美欣赏是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对象最大限度地感受自我,体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感受、体验、判断和评价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

由此审视和省察社会审美化这一趋势或潮流,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审美化这一趋势或潮流,实际上就是在社会各方面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人们不再把追求一种物质利益、功用价值作为自己的最高目的或根本诉求,而是从根本上,从形而上的意义上开始追求人,追求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或者说,是这种追求人,追求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构成了人精神生活的实质或内涵,也构成了这种社会审美化的实质或内涵。具体表现在:1、从社会实践方面看,社会实践由过去的单纯追求物质利益、功用价值开始向张扬人的个性,追求人自我的价值和意义方向转变,人们也开始用一种崭新的审美标准、审美尺度来塑造社会,建树人生。2、从社会现象或事物看,随着社会实践性质的根本转变,它们也由过去的对人而言仅仅具有一种功利价值、实用意义,而开始变得从负担和承载人价值和意义的高度,把自身对人而言所具有的功利价值、实用意义与人的价值、人的意义有机地联系起来,结合起来,从而对人而言更具有了一种巨大而强烈的审美价值、审美意义,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事事物物,都开始前所未有地具有人性,闪耀着“诗意的感性的光辉”。3、从社会认识方面看,随着社会现象或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人们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认识或反映也就不再特别关注它们的功利价值、实用意义,而是开始看重或强调它们的审美价值、审美意义,通过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认识或反映,人们开始最大限度地感受自我,体验自我,从而获得一种极大的美感愉悦、精神满足等。

社会审美化这样的实质或内涵,显然强有力地显示了,在现时代,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一次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我们的社会从各个方面都越来越重视人、尊重人、爱戴人、张扬人,从而也越来越适宜人的生存和,而在这种生存和发展中,人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无疑都在不断提高,不断跃迁,不断升华,人的精神文明程度也正趋向一个崭新的、更高的水平和境界。而这一切,显然具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根本特征、显著标志!

由于弄不清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性或本质,从而也不能理解社会审美化的实质或内涵,所以在现时代,我国社会的审美化就总表现得有些盲目、随意、片面、肤浅,甚至低劣、浮躁,缺乏一种清醒的自觉,明确的方向,缺乏一种宽广、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更达不到一种形而上的水准和高度。社会审美化在时下深为一些人所诟病,这都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

但是,这种情况显然不会持续多久。随着美学从审美角度对这种社会审美化的认识和理性解释,作为社会审美化的主体,人们必然要去自觉地扬弃目前社会审美化所出现的这种盲目性、随意性、片面性、肤浅性,克服低劣,避免浮躁,明确地以人为主题,高扬人性,敞亮人的价值和意义,使这种社会审美化不断走向自觉,走向精粹,走向雅致,走向深度,从而获得一种新颖、稳健和厚实的意义或品格,成为人们可以依恃、信守的心灵寓所或精神家园。

美学应该面对当下的边缘化发言。

现时代艺术的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美学同样可以从审美的角度为人们释疑解难,提出自己合理的解释以及正确的价值导向。

    (一)深入揭示艺术边缘化的必然性,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从人类审美的发展看,人类之初只有物质实践,当这种物质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物质实践中一部分内容可以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心灵激动和审美满足等,人类便开始把这一部分内容从人类的物质实践中逐渐分离出来,独立出来,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审美欲求,这样,所谓的艺术才产生了,象物质实践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一样,艺术开始成了人类精神生活、审美追求的一种充分表达和根本依托。可以说,这种态势维持了很久。但是现在不同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人类的审美活动已经不再局限艺术,而是几乎扩展、深入到人类现实生活的一切领域,方方面面,这样,现实生活中的审美事物、审美现象的大量涌现,以及它们对人们所拥有的巨大的审美感染力和强烈的精神感召力,势必造成对艺术在人的精神领域里的严重排拆和强大冲击,从而从根本上减弱、降低人们对艺术的精神依赖和审美欲求。

从艺术本质看,艺术本质上固有的缺陷,造成了艺术对人而言在精神生活、审美需求上的根本不足,使艺术在目前与现实生活所构成的激烈的审美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艺术是人通过自己独特奇异的想象所给自己创造的一个美妙而虚幻的审美空间、审美世界,在这个空间、世界里沉潜、含味、体验、玩索等,固然也很美妙,很动人,可以给人带来一定的精神支持、感情寄托和心灵慰藉等,但从本质看,艺术毕竟只是人假定和虚构的结果,因而它永远摆脱不了自身所固有的那样一种迷离而虚幻的性质或特点,而这种本质上固有的缺陷,就必然从根本上决定了,对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欲求而言,它顶多只是一种减压,一种缓解,而不是这种精神需要和审美欲求问题的最终满足,实际解决。现实生活则相反。现实生活的审美价值、审美意义对人的精神需要、审美欲求的满足来说不仅是直接的,真实的,因而对人而言它更具诱惑力,更为惊心动魄,也更容易振奋人的精神,而且它不是一种减压,一种缓解,而是一种最终的实际解决,圆满结局,因而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欲求上,它对人而言显然才是一种最理想的选择,或一种最根本的依靠。家赵汀阳讲:“对战争的表现远不如亲临战场惊心动魄;对爱情的表现不如经历爱情更震动心灵;对宗教的表现比真实的宗教献身要苍白得多。”哲学家的话独到深刻,耐人寻味!这样,在与目前现实生活所形成的这种激烈的审美竞争中,艺术的审美魅力必然会大打折扣,大受影响,显得力不从心,感到无可奈何,它还怎么可能继续处在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与主导地位呢?艺术是伟大的,但对艺术在满足人们审美需要上的这种固有的缺陷我们也理应有个正确的认识!。

从艺术目前的现状看,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规范与指导,一些艺术作品,特别是一些自称为“先锋艺术”、“前卫艺术”、“行为艺术”等的艺术作品,公然展示丑恶,倡言“私人化写作”,大搞“隐私文学”,显得肤浅、庸俗、低级、浅薄,没有新的创意,缺乏一种伟大的时代精神,更没有一种深沉浑厚的社会文化历史底蕴,更缺乏对人类目前生存状况的深情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而这一切,无疑都进一步地弱化了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意义,降低了艺术的审美标准、审美要求,使艺术从根本上丧失了自己形而上的品格、意味和境界。这种情况虽然不是艺术边缘化的主要或根本原因,但在一定意义上也必然要影响艺术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和至高无上的审美欲求。

    (二)从宏观审美角度积极评价艺术的边缘化,艺术的边缘化充分表明,在现时代,我们的人民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真正生活

过去,在我们面临人类最大最紧迫的生存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求得解决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追求一种物质利益,获得实际好处,便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对我们提出的绝对律令,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必须服务和服从这个律令。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虽然人类社会对物质利益、功用价值的追求具有客观必然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它显然又以牺牲大多数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为代价和前提,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自我丧失了,人找不到了自己,从而人也不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一种美感愉悦,一种深刻的人生幸福体验,人的自我只能非常有限地通过想象、幻想的途径来显身,保留在一方虚幻假想的天地或世界里,即人的精神生活、审美追求只能靠艺术这种独特的形式来勉强支撑,“艺术创造与欣赏都是人类通过艺术品来能动的现实的复现自己,从而在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现时代则根本不同。随着社会形态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人们不仅通过想象、幻想这样的艺术形式显示自身,展示自我,实现和敞亮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更主要、更大量的通过现实生活这种实实在在的形式显示自身,展露自我,现实生活开始出人意外地处于人们精神生活、审美追求的核心地位,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包括人的衣、食、住、行,交往和环境,工作和爱情等等,都逐渐从根本上成为人实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根本途径或主要手段,显示出强烈而深刻的审美价值、审美意义,变成人“无尽的享受,永久的快乐,强烈的陶醉”。而这样一种巨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历史变迁,显然是我国现时代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它充分表明,经过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努力和奋斗,我们的人民最终在现实世界中把自己从动物界里提升出来,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和昂扬的面貌,兴高采烈、扬眉吐气地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真正生活,马克思这样讲,“通过社会生活,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③,这时候,“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人的生存条件”④。                                    

    (三)积极评价艺术和艺术家,艺术的边缘化实际上正是长期以来艺术发展和艺术家努力的一种必然结果

如上所述,当下一些艺术作品缺乏必要的亮点和一些艺术家才情灵性、学养功力不及等都不是艺术边缘化的主要或根本原因,主要的或根本的原因,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不断提高,在现时代,人们的审美实践、审美欣赏已经遍及现实生活的一切方面,所有领域,人们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真正生活。

而鉴于此,艺术的边缘化就不能简单地和不加分析地讲这是艺术自身的失败了,因为很显然,从艺术的功能和作用看,艺术就是为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服务的,就在引领和指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创造一种审美社会,臻于一种审美境界,获得一种深刻的人生幸福体验,而在现时代,当人们已经开始兴高采烈和扬眉吐气地跨入一种现实社会审美化的汹涌大潮时,我们怎么能说这是艺术自身的失败而不是艺术特别的荣耀呢?必须承认,现实社会审美化大潮的澎湃奔涌,艺术绝对功不可没!

同样鉴于此,艺术的边缘化也不是艺术家的悲哀,艺术家没有必要为此而难过和黯然神伤。艺术家就是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感染人们,振奋人们,促使人们去创造审美生活,建构审美社会,而现时代,人们以一种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开始创造审美社会,谱写审美社会的历史,这正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最大理想、最高欲求,艺术家为什么要感到悲哀,感到难过和黯然神伤呢?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对艺术家,也理应作如是观!

艺术的边缘化,即便我们不为它兴高采烈、欢呼雀跃,我们也实在无须大惊小怪。也许,这正是目前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成果,它充分表明,在现时代,作为社会的主体,我们的人民最终由一个虚幻的自我而提升成为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是一个真正的自我,人开始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四)号召艺术高举人的旗帜,回到审美本位,为艺术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

由于弄不清艺术的审美本质,缺乏一种正确的理论范导,艺术对人的审美作用经常处在一种软弱和无力状态。

但是,艺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即使现时代艺术已经边缘化,艺术还是应该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充分发挥自己在审美方面对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感染力和巨大的指导作用。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从审美角度来审视,那就是艺术必须高举人的大旗,回归审美本位,最大限度地反映和体现人的尊严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具体生动和形象地描画和展示人高尚的精神、非凡的智慧以及蓬勃昂扬的创造活力,从根本上张扬和敞亮人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我想,艺术这样做了,即使艺术已经边缘化,艺术也不会失落什么,而是傲然挺立,仍然是人类前进的“灯火”,是我们现时代社会上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注释:

①《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第23页。

②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163页。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40页,第441页。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