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药理教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覃焰 时间:2015-10-12
【摘要】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药理教学中,把多种教学方法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方法;运用

        药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一门桥梁科学,它对临床治疗、预防、甚至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药理学各章节间缺少相关联系,而且药物的种类繁多,同类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极易混淆,学生普遍觉得抽象、深奥、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当中,应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
        1直观教学法的运用
        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实物、挂图、幻灯、录像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讲到具体药物时,要尽量准备好药品实物让学生观察,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药物的性状、剂型、规格等方面的印象,为进一步的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开端。如讲解热镇痛抗炎药时,鼓励学生把家中的此类药物拿到课堂上来,其中有“白加黑”、“感康”、“泰诺”、“APC”、“去痛片”等多种多样,这时有同学提出疑问:“书上讲的药生活中用不上,而日常用药书中又没讲?”做为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注意每种药物的成分组成,并把商品名与学名对号入座,如:“百服宁”,也就是扑热息痛,也叫对乙酰氨基酚,并适时提出问题:APC是不是阿司匹林?速效感冒胶囊由哪些成分组成?与单方制剂比复方制剂有哪些优势?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能专注于教师的授课,以便寻求答案。再如,讲到有机磷中毒时,给学生放一段有机磷中毒及抢救过程的录像片,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及兴趣,再因势利导,讲述有机磷中毒的原理、症状及治疗,学生就不再觉得枯燥难懂了[2]。所以说运用直观教学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2反馈法的运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机械的知识传授,同时也是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依靠视听不断地收集和掌握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并对此作出分析和判断,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课程进度,以适应学生的要求。比如,学生面露疑惑、目光充满探询或与其他同学一起商量时,表明所讲的内容未被理解和接受,需放慢速度再次讲解,举一反三,直到学生能够理解。如发现学生屏息静气地聆听教师的讲解,表情轻松并时常会意的点头时,说明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思路,明白了所学的内容并感兴趣。再有课外作业、小测验都能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根据反馈情况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调整。
        3比喻法的运用
        由于药理学的内容复杂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如果能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诲涩难懂的道理,学生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如讲到血液系统用药时,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抗凝系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设置疑问来引导他们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有的同学回答说:“抗凝系统就是起不让血液凝固的作用,使血液保持流动状态,而凝血系统就是使血液凝固。”进而因势利导问:“抗凝系统象不象水的状态,凝血系统是不是象把水冻成冰,纤溶系统则是使刚刚凝固的血液溶解,就象使冰融化?”此时学生已得出结论,抗凝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的关系就象“水-冻冰-冰融化”的关系。通过这样一个简单恰当的比喻,很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病例法的运用
        传统的药理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少使用病例法教学,将病例分析引入课堂,有效的缓解了学生对千篇一律、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的厌倦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在讲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时,讲完强心甙的作用机制、作用、临床应用及给药方法后,适时的穿插一病例:某患者,男,60岁,因呼吸困难,胸骨后疼痛前来就医。体格检查:肝脏增大,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X线检查:心脏显著增大,心胸比为0.7。诊断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此时请一位同学模拟医生给病人开方用药,请其他同学指出其不足,并给予提醒和补充,因为是正在学习的内容,学生处理起来得心应手。病例分析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药理学的自信心,消除了畏难心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