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法论治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启秀,王彭龄 时间:2015-06-05

  3  结果

  (见表1~表3)表1  2组患者证候疗效比较(略)表2  2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略)  表3  治疗前后症状计分变化情况2组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主要是抗反流的防御功能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因子增强。目前,西医主要针对酸性反流物和肠胃蠕动减弱,使用制酸剂和促胃肠动力药,但用本类药物价格贵,具有一定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复发率较高[4]。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泛酸”、“胃脘痛”等范畴,其病位在胃,正如《灵枢·四时气》所说:“食饮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本病病机特点是气急上逆,其病机与少阳枢机不利、木火反胃关系密切。胃主通降,以降为顺,少阳枢机不利,肝胆郁火反胃或脾胃虚弱,湿热中阻,导致中焦痞塞不通,胃气上逆而发为本病。“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肝气郁久化热则烦躁易怒,“木不疏土”则出现胸胁痞满、呕吐、吐酸、嘈杂、嗳气呃逆等症状。临床上,我们发现本病肝胃郁热之证的患者较多,在治疗上,我们常以和法论治。

    和法为八法之一,就是运用和解疏通的药物,祛除病邪,扶助正气,调整机体,使表里、上下、脏腑、气血、阴阳和调的治疗方法。此法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正如《医学心悟》一书提出:“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依据邪气的性质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和解少阳、疏肝和胃、调和肝脾、调和肠胃及疏肝解郁、调和营卫。在反流性食管炎的辨证治疗上,我们常从和解少阳、调和肝胃入手,对肝胃郁热证,选用蒿芩清胆汤,和解少阳,清热和胃,降逆止呕。蒿芩清胆汤是清代名医余根初先生所创,见于《重订通俗伤寒论》,是和解少阳之名方。该方主药青蒿在《医林纂要·药性》中有“清血中湿热,治郁火不舒之证”记载;黄芩清透胆腑邪热;竹茹、半夏清热、降逆;枳壳、陈皮宽胸散结、和胃降逆;赤茯苓、碧玉散清利肝胆,导邪从小便而出。据现代药理学分析,本方可使胃肠运动节律增加,收缩加强,增加胃肠血流量,促进胃排空及胃酸向肠道排泄,抑制胃酸逆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本病的病因。

    采用蒿芩清胆汤从和法论治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在辨病的基础上,突出辨证,结果在各项症状计分及证候总积分改善、证候临床疗效、胃镜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西药组。

【参考文献】
  [1] 罗云坚.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1.

  [2] Lundell LR, Dent J, Bennett JR, et a1. Endcopik of oesophagitis:clinical and functional correlates and 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LosAngeles classification[J]. Gut,1999,45(2):172-180.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00-103.

  [4] 吴凤皋.左金加味治疗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3,12(5):379.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