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迟丽屹,张彦海 时间:2015-06-05

【关键词】  养血清脑颗粒;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笔者采用不同剂量养血清脑颗粒治疗VBI性眩晕患者64例,对其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VBI诊断采用文献[1]标准:①以眩晕为主诉;②兼有其他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如眼部症状(黑朦、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③有轻微多变的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反射/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调节/辐辏障碍、自发或压迫椎动脉后诱发眼震、阳性病理征等;④病因明确;⑤排除其他疾患所致眩晕,包括头颅CT/MRI检查正常。症状学分级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根据患者眩晕程度的轻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

  1.2  一般资料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64例患者来自本院神经内科。随机分为2组。大剂量组33例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52~74岁,平均64岁;轻度9例,中度12例,重度12例。常规剂量组31例中,男11例,女20例;年龄53~72岁,平均64岁;轻度7例,中度13例,重度11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眩晕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2组均服养血清脑颗粒(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珍珠母、延胡索等组成,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每袋4 g,国药准字:Z10960082)。大剂量组:每次8 g,每日3次;常规剂量组:每次4 g,每日3次。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眩晕、头昏等症状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收缩末期最大流速、脉动指数的变化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相关标准。痊愈:眩晕、头昏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头昏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眩晕、头昏等症状减轻,仅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及工作受到影响;无效:眩晕及头昏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6  症状评分标准

    根据VBI性眩晕的主要症状,如眩晕、头昏、恶心呕吐、头痛、肢体麻木、颈项不适、健忘的轻重程度不同采用4级计分法,分轻(+)、中(++)、重(+++)、严重(++++)4级;对难以分级的次要症状,如耳鸣、耳聋、行走不稳、眼球震颤等按有(+)、无(-)计分,每个“+”号计1分,症状消失计0分。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