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的毒性研究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5-10

    4.3  发挥中药复方配伍减毒的优势

    罗雪芹等[30]以溶血素抗体生成和睾丸萎缩为指标,观察了不同配伍中药对雷公藤制剂的减毒增效作用,通过大量筛选性研究发现,不同配伍的中药复方可达到不同程度的减毒增效目的。

    通过配伍降低雷公藤的毒性,是雷公藤减毒的一个重要的对策。有关雷公藤与一些中药配伍起到减毒增效作用的研究,李波文章[31]已做了较全面的综述,这里不再重复。

    4.4  改变剂型及给药方式

    雷公藤最初的应用剂型是汤剂,然后出现了合剂、冲剂、糖浆剂、胶囊剂、丸剂、片剂等剂型[32]。通过改变剂型降低雷公藤的毒性,是雷公藤减毒的又一个重要的对策。上世纪70—80年代,上市了雷公藤多苷片、雷公藤片,90年代后,雷公藤制剂研究发展迅猛,特别是缓释双层片、β—环糊精包合微囊片、肠溶滴丸等的研究,对提高雷公藤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将雷公藤内酯醇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能显著降低雷公藤内酯醇对肝脏的损伤[33]。

    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外用制剂通过皮肤黏膜吸收,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及肠胃灭活,具有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低的特点。雷公藤制成双层栓,进人肛管后,空白层溶化,防止药物溶化后向上扩散,避免了药物由上静脉经门肛系统吸收,而直接进人大循环;减少了药物对肝及胃肠道的毒性。

    4.5  进行化学结构改造

    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开始研究对雷公藤有效成分进行氧化或修饰,成功地将雷公藤内酯醇氧化为雷公藤内酯酮,吕燮余[34]等从雷公藤中分得雷公藤内酯醇的衍生物—雷公藤氯内酯醇,发现其毒性较甲素小,疗效较甲素高,但该化合物由原植物提取的得率极低。有人[35,36]对雷公藤甲素及内酯酮进行结构改造,成功获得雷公藤氯内酯醇,实现了雷公藤氯内酯醇的半合成。

    叶敏课题组[37]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对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进行生物转化,共得到17个产物,其中11个为新化合物。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大多数转化产物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4.6  选择恰当的服用时间

    有实验证实雷公藤毒性作用具有时间节律性[38]。小鼠连续给药4周,早上给药组和晚上给药组小鼠各系统的毒性差异不大,连续给药12周后,早上给药组较晚上给药组具有更明显的生殖系统毒性和肝脏毒性。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午给药动物的死亡率较高,而下午8时至次日清晨8时给药动物的死亡率最低[39]。

    因此临床上,为减少不良反应,建议在晚饭后服用雷公藤制剂。

    4.7  其它方法

    实验研究表明[40],艾炙能减轻雷公藤甲素对脏器的毒副作用,其效果与艾炙的剌激量有关,实验中还发现:刺激量越大,白细胞升高也越明显,而且和疗程有关,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对于雷公藤减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采用新的剂型和采用中药复方来对抗雷公藤的毒性作用,这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5  中毒的解决方法

    雷公藤中毒抢救时除常规催吐、洗胃、输液等对症支持法外,目前尚无特异对抗雷公藤的西药。可用鲜风尾草500—1000g煎水内服或用绿豆125g,甘草50g煎水分服,也可用鲜萝卜125g或莱菔子250g炖服[29]。用鲜韭菜汁、生鸡蛋清或浓茶以保护胃粘膜也是解毒的办法[41]。

    6  展望

    雷公藤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何才能使其毒性降低,而不影响疗效,开发出高效低毒的雷公藤新药是雷公藤研究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毒性单体化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上,而应在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下,发挥中药复方配伍减毒的优势,将血清药理学、分子生物学、毒代动力学等现代技术手段,用于雷公藤的毒性研究之中,以期从细胞和基因水平阐明雷公藤毒性的本质和机理,并进行体内外的定量监测,只有整体条件下的研究,对临床应用才有的意义。已经有人利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探讨了雷公藤甲素的肾脏毒性[42]。积极研制和开发雷公藤外用制剂,对推动中医内病外治理论的发展、提高雷公藤制剂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十一期间对中药毒性研究的重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雷公藤毒性研究方面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 张亮,张正竹,安登魁.雷公藤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4):251-253.

2 万同己.雷公藤的不良反应[J].实用临床医学,2005,6(6):149-150.

3 金达茂.口服雷公藤片致伪膜性肠炎1例 [J].新药与临床,1993,12(2):94.

4 赵铖,陈战瑞,周明彤.雷公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肝脏毒副作用的观察[J].临床荟萃,1998,13(24):1131-1132.

5 黄真,毛庆秋.雷公藤多甙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预防[J].药品评价,2005,2(2):125-127

6 莫华新.雷公藤引起尿崩症2例[J].中华肾脏病杂志,1989,5(2):75.

7 靳丽萍,韩宝利.雷公藤致心动过缓7例的临床辨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3): 267-268.

8 李茂超,高文雅,王慧英,等.雷公藤对血细胞影响的观察[J].中华皮肤病杂志,1993,24:229-231.

9 邬晓宁.雷公藤多甙治疗关节病型银屑病发生纵隔淋巴瘤1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1,24(2):135.

10 韩玲,张建青.雷公藤片致面部色素沉着[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1):43-44.

11 苏全胜,于德勇,薛艳龙.雷公藤对男性生殖系统影响的临床观察(附18例报告)[J].江苏医药,1987,(12):666-667.

12 唐政,黎磊石,周惠忠,等.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江苏医药,1987,(12):653-655.

13 黄芒莉,夏义武,熊玮,等.雷公藤地上部分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1,13(3):169-171

14 李汉保,王玉玺,徐学银.雷公藤叶与根主要有效成分的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4):206-207.

15 程子珍.不同季节和部位的雷公藤根中甲索含量的测定[J].中草药,l986,17(2):122-123.

16 孙新,张素敏,田春华,等.雷公藤及其安全性[J].中国新药杂志,200l,10(7):539-543.

17 赵铖,陈战瑞,周明彤.雷公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肝脏毒副作用的观察[J].临床荟萃,1998,13(24):1131-1132.

18 李瑛,陈军,刘伏友.对雷公藤毒副作用的认识[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5):62-64.

19 李国忠,薛翠英.雷公藤的不良反应[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6,3(12):25-26.

20 李家明.从构效关系角度探讨中药雷公藤的药效和毒性的关系[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0):1638-1640.

21 吴建元,肖玉玲,丁虹,等.雷公藤片对小鼠睾丸组织的毒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J].中药材,2005,28(3):207-210.

22 郭艳红,谭垦.雷公藤的毒性及其研究概况[J].中药材,2007,30(1):112-117.

23 丁虹,吴建元,童静,等.雷公藤甲素急性毒性及其机制研究[J].中药材,2004,27 (2):115-117.

24 彭勃,苗明三,王宇亮.雷公藤多甙片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初步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3,8(11):1067-1069.

25 甫林,李娟.超氧化物歧化酶比活性在肝肾疾病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1993,21(10):612-613.

26 蔡钟钦,张文娟,施觉民.雷公藤炮制研究初探[J].浙江中医杂志,1993,28(4):183-184.

27 莫惠平,潘秋荣,谭柳群.雷公藤多苷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5):386-387.

28 徐国荣.雷公藤的临床应用与毒性反应及中毒解救[J].黑龙江中医药,2004,(3):50-51.

29 苏银法.动物急性死亡率法估雷公藤片的毒效半衰期[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1):42—43.

30 罗雪芹,刘家玉,陈东辉,等.对雷公藤的减毒增效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1):l7-l8

31 李波,周昕欣,梁茂新,等.雷公藤配伍减毒增效研究与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1):1045-1048.

32 王玉玺,李汉保.雷公藤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7,28(1):52-55.

33 梅之南,杨亚江,徐辉碧,等.固体脂质纳米粒降低雷公藤内酯醇肝毒性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3,34(9):718-720.

34 吕燮余,马鹏程,陈活,等. 雷公藤中雷藤氯内酯醇(T )的分离与结构测定[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0,12(3):157-161.

35 于德泉,张东明,王淮滨,等. 雷公藤内酯醇的结构修饰[J].药学学报,1992,27 (11):830-836.

36 马鹏程、吕燮余、王莉莉.雷藤氯内酯醇的半合成研究一雷公藤内酯醇和雷公藤内酯酮的结构改造[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3):135-139.

37 叶敏,宁黎丽,占纪勋,等.雷公藤内酯及蟾毒配基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2004,36(1):82-89.

38 童静,马瑶,吴建元,等.雷公藤长期毒性作用及其时问节律性研究[J].中药材,2004,27(l2):933-934.

39 聂型铁.雷公藤的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杂志,1988,(5):38.

40 李守栋,顾一煌.不同刺激量艾炙拮抗雷公藤甲素毒性反应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7):308-309.

41 和西云.雷公藤制剂毒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J].泰山卫生,2005,29(1):35.

42 李建新,华嘉,何翠翠.中药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I):雷公藤甲素的肾脏毒性[J].亚太传统医药,2007,3(7):41-4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