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廖毅 时间:2017-03-14
【摘要】  目的  分析肛肠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防护措施。方法 对肛肠科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或遇到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及实施对策。 结论 通过加强管理、规范执行标准预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对保障肛肠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安全、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肛肠  职业暴露  防护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不断增强,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实施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正日益受到重视。据相关报道:在各级医院职业损伤调查中,医、护、技的职业损伤率分别为53.83%、74.06%、37.98%[1],加之肛肠疾病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在实施治疗、操作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复杂及危险的因素。本文针对肛肠科临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自身防护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增强防护意识、制订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达到保障职业安全、减少和避免职业性健康损害发生的目的。
        1  职业危险因素  
        由于肛肠疾病病变部位的隐蔽性和特殊性,多数操作如肛门指检、手术、术口处理、换药、清洁灌肠、中药熏洗、中药肛部坐浴、术口理疗等各项外治等均在肛门、会阴部进行,肛肠科医护人员最直接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排泄物、分泌物、血液,间接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飞溅到皮肤上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气雾中的微生物。另外,随着医学的发展,新的化学元素物质、高科技在肛肠疾病患者中的广泛应用,如激光、微波、远红外线等亦带来新的危害。
        1.1  生物因素  引起医护人员临床感染的病原体很多,但是目前最引人重视的是病毒感染,特别是乙肝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 在全球流行日趋广泛,且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生活在我们中间,HIV可以从几乎所有的体液中分离得到,主要是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母婴传播[2],肛肠科医护人员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每天都要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脓液、尿液、粪便以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器械、敷料,从而暴露在更加危险因素当中。此外,医护人员在进行肛门指检、直肠镜检、清洁灌肠、肛部中药熏蒸、中药坐浴及外治等近距离治疗时,均易受到感染。
        1.2  化学因素  为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医院各科都采用了不同的化学消毒灭菌措施,其中以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为多见,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都密切接触到这些化学消毒剂。甲醛、戊二醛挥发性强、刺激性大,长期接触含有高浓度的空气,刺激视网膜、呼吸道黏膜可引起哮喘、职业性皮炎、鼻炎等。
        1.3  物理因素  锐器伤害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因素。研究表明,针刺伤传播职业、血液性传染病的危险性,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性传播[3]。在实施肛肠手术、术后患者每天的术口清创换药、脓肿切开引流冲洗、采集血标本、静脉穿刺等操作中,医护人员密切接触针头、刀片、剪刀、玻璃等锐利器械,发生意外切割伤、针刺伤的机会更多,经针刺或经破损皮肤黏膜传播的疾病最常见的有乙肝、丙肝、淋病、梅毒、艾滋病等。此外,在术后患者每天进行的微波辐射、远红外线照射、激光治疗等操作中,均可对医护人员形成物理性危害,导致视网膜的损伤[3]。
        1.4  心理社会因素  由于医护人员短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为了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只能简化工作程序,难以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极大影响医护人员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加之长年三班倒,导致生物规律紊乱,心理压力增加,抵抗力下降,长期工作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易引起身心耗竭综合症、工作疲劳感、焦虑等。 
        1.5  职业暴力  由于对肛肠疾病知识的缺乏,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常遇到病人或家属的无理要求,或是因为对治愈的急切心情而造成误会、不配合等,甚至发展至对医务人员实施暴力、辱骂。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