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医学生生命意识的培育探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易笃友 刘琅梅 时间:2017-02-28
【摘要】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大学生大多生命意识淡薄,文章从生存意识和生存价值两个方面列举了医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种种表现,分析了医学生生命意识培育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培育医学生生命意识的一些方法措施。
【关键词】  医学生  生命意识  培育措施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医疗服务质量却始终难以适应患者需要,医患关系愈加紧张。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缺乏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对生命意识的基础培养,导致一些医护工作者人文素质的欠缺。医疗服务和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这就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培养尊重人、尊重生命的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医护人才。[1] 同时,各类院校的许多大学生承受不住压力选择放弃生命,这些漠视生命的事件,也给我们的生命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既是医学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医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
        一般来说,生命意识包括浅层次的生存意识和深层次的生命价值意识。就生命的本体而言,是指生命的物质形式和感情欲望;就生命价值而言,是指为了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而达到的生命理想境界。[2]因此,学生的生命意识,一方面表现为对自身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与感悟,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理想。从这两个层面来看,医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
        1.1生命本体的异化。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提出了“人的异化”的概念;时至今日,人的异化在现代社会更加严重。青年大学生日益成长为“快餐文化”的一代,他们无法理解现实中的许多矛盾,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从而导致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具体表现为:一是漠视生命,暴力伤害他人。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的暴力现象时有发生。据2003年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3%的同学承认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3]二是否定生命,轻易放弃自我。目前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个敏感问题。大学生缘何自杀事件频发,本质根源还是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对自身生存和生存价值缺乏深刻的体认与感悟。
        1.2生命价值的异化。一是丧失生命价值感。随着大学扩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昔日笼罩在大学生头上的光环已经不再,大学生不再是时代的骄子。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消极颓废、空虚无聊、虚度年华、精神荒芜的现象。有的学生将大学生活视为一场游戏,游戏生命;有的学生抱怨大学生活就是痛苦和无聊,消磨时光。这种种现象都是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感缺失的表现。二是丧失生命成就感。生命成就感就是人对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成果的感悟和体认,是人对生命创造性的认识和肯定。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对物质财富、技术力量、科学知识的追求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目的和生命的意义。但事实上,随着物质享受的日益丰富,人们尤其是有知识、勤思考的大学生群体,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生命实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未来充满了迷惘,直接表现为对生命成就感的丧失。[4]
        2.医学生生命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2.1培育医学生生命意识是医学本质回归的需要。生命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和教育核心功能作用的体现,也是现实的需要。医学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从古到今都需要得到人文精神的孕育。医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她的特殊性表现在多方面,最本质、最核心的则取决于她研究对象自身的特殊性。随着人类对医学发展更为理性和全面的认识,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将“人”确定为医学关注的真正核心,健康与疾病只是人的生命延伸过程中所伴随的现象。正如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 [5] 医学本质的回归呼唤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培养医学生对人性、情义的感知,尊重人的尊严及追求人的完整性,培育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并以此为基点来执行医疗任务,解除患者的痛苦。[1]
        2.2培育医学生生命意识是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需要。1988年召开的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宣言:“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作为临床医生,其知识结构的构建取决于医学教育目的,而医学目的的多重内涵,自然决定了医学知识结构的多维性及多层次性。 
要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必须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医德培育与技能培养3个方面的结合,并以此丰富医学人文教学的内涵。当代医学生是祖国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因此,通过开展生命意识教育来引导医学生理解人生,体悟生命,培养高尚的医德是实现医学教育目的的需要。
        2.3培育医学生生命意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医患关系是个热点话题。看病难、看病贵、医疗纠纷、“医闹”事件等是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写照。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的医学模式忽视了生命意识培养,过分注重了“人生的病”而忽视了“生病的人”本身。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它虽然能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一个和谐的人格。”医学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医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层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也需领悟“仁心仁术,悬壶济世”所昭示的真谛,领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所肩负的责任。因此,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来逐步培养医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他们真正“以病人为本”、尊重病人的理念,才能切实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