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尹艳明 时间:2017-02-28
【摘要】  目的  探索中医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病的有效治疗。  方法  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患者110例,采取回顾和跟踪的方式对患者用药治疗后进行调查、分析及病情转归进行整理研究。  结果  从2006年10月至2007年11月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眩晕患者110例,有效率达93%,治愈率达93%,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结论  通过临床上的观察,本治疗方法,治愈率高,并且安全无副作用。
【关键词】  眩晕症  补阳还五汤治验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用治中风后遗症效果极佳,至今临床可用。然而临床绝不局限于中风后遗症,用于治疗气虚眩晕,收效甚佳。
        “补阳还五汤”是在阳气衰微,失其大半的基础上立法的,方中重用黄芪补正气,意在扶助已亏的元气,轻用当归、赤药、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取其养血活血,通经行滞,意在补气兼行血,如此气得以充,血得以行,气血并活,阳生阴长,所谓克敌者存乎将;祛邪者赖乎正是也。
        该方之妙,以补气先而活血次,正得复而邪自去。治血者,首先治气,治气者,亦顾血。
        所谓眩晕,即因气血衰少,脑失所养,至头目眩晕之证,头为精灵之舍,脑为元神之府,受诸阳之聚会,赖营气以充养,“若阳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气虚眩晕已生,有因脾气不健,营气衰少,清窍不荣者;有因久病后,阳气亏损,经气不布,元神失养者;总之,皆因气虚所致,所谓经日: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补阳还五汤”正是为阳衰气微之证而设,其力专补阳,擅长益气,且兼以活血,皆在还五,
        用之得当,收效甚佳。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眩晕又称眩冒、眩运。眩即目眩,指视物昏华、模糊不清。晕,即头晕,是自身和周围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突然仆倒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性,58岁,无业。头晕6年, 加重1日,伴头痛,恶心。近日出现频作,出现眩晕、呕吐、血压150/100mmHg,查血脂肪,心电图,脑血管照影及头颅CT均无异常发现。自服降压药尼莫地平,镇脑宁,正天丸等均无效。
        现症见头晕目眩,时有头痛,遇劳加重,肢软无力,少气懒言,舌质胖淡,脉沉细。治法补气活血,用补阳还五汤:黄芪150克,当归5克,赤芍5克,桃仁3克,红花5克,川芎5克,生地5克,文火煎服,服5剂,眩晕减轻,头痛止。复进7剂,诸症俱平。
        例2,患者,男性,63岁,干部。
眩晕病史十余年,每年春季复发,症见:多寐,头晕,心悸怔忡,四肢麻木,双足尤甚,舌淡苔腻,舌体胖大,脉沉,结代,查血压正常,血脂,心电图,脑电图及做头颅CT无异常发现。中医诊断:眩晕,气虚血瘀型。治宜补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黄芪150克,当归5克,赤芍10克,桃仁3克,红花5克,川芎5克,地龙5克,服药1周,症状改善,但下肢麻木不减,故在原方加牛膝10克,引药下行滋补肝肾,继服10日,症状明显减轻,测血压正常120/80mmHg,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例三:患者女性,60岁,国家干部。头晕十余年,近期加重1个月,也是每年春季发病一次,伴有头痛,恶心,并出现短暂而轻微的视觉模糊。查血压140/95mmHg,化验血脂,血糖正常,心电图,脑电图,及头颅CT均无异常发现。
        现症是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面白少华,或萎黄,或面有垢色,心悸失眠,纳减体倦,舌质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厚腻,脉细或虚大;食后有时出现腹胀,大便溏薄,有时兼畏寒肢冷,唇甲淡白,出现失血症,治宜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法,用补阳还五汤为主加减:黄芪150克、当归5克、赤芍5克、桃仁5克、红花5克、川芎5克、地龙5克、加一些补血,健脾阳药,首乌15克、肉桂10克、枸杞10克、山药20克,兼顾脾肾,服药10剂后,症状明显改善,2次又来复诊,继服6剂,测血压120/80 mmHg,一年后随访几次,终未见复发,诸症俱平。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