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医气络的可行性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7-02-28

  2  代谢组学技术发展概况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主要是对分子量小于1 000的小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种低分子量代谢产物是某一生物或细胞在特定时期内对生理反应,病理刺激,药物作用或遗传影响等所做的具体应答,它更多地反映了该生物或细胞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因此当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并引发生理或病理改变时,代谢产物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比较,代谢组学更具有实时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且机体内许多生命活动,诸如细胞信号释放、能量传递,以及细胞间通信等都是受代谢物调控的。所以有人认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什么可能会发生,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什么确实发生了。”

  3  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气络的可行性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气络是可行的,这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的。
    
  首先,代谢组学研究对象是对分子量小于1 000的小分子代谢产物,这些小分子代谢产物具有中医所说的慓悍滑利特性,因此它们不受脉管的约束,可以自由穿梭。现代生理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现象:对于非脂溶性物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与溶质分子的大小有关,分子愈小,则通透性越大。而且研究还发现:动物细胞中,由连接子构成的缝隙连接,仅能允许分子量小于1 000的分子通过,使相邻细胞间形成电耦联和代谢耦联。可见,代谢组学研究的对象符合中医气络中运行的经气概念。
    
  其次,代谢组学是从系统整体效应的角度去看待研究对象,而非从某一个具体的化合物变化入手。这种从宏观的、整体的、系统的研究角度出发,符合中医气络在生理上布散全身、在病理上久病入络,在症状上表现复杂的特性,符合中医从普遍联系的变化中去分析、认识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更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思维观。
    
  再次,代谢组学是研究某一生物或细胞在特定时期内对生理反应,病理刺激,药物作用或遗传影响等所做的具体应答,它更多地反映了该生物或细胞所处的环境和状态。这与中医的恒动思想十分相似。而中医气络中运行的气,在机体内无时不刻地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因此如何把握由于疾病或药物治疗等因素作用机体,引起体液组成成分产生异常变化的瞬间状态?是辄待解决的问题。而代谢组学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持。代谢组学就是检测体液中代谢物水平动态变化,提取潜在的有诊断或常规程序化价值的生化信息,以此来反映生物体在外源刺激作用下真实的体内的生物学过程。

  4  结语
    
  中医气络的研究方向应是在遵循整体原则和气属性的慓疾滑利基础之上, 充分把握气络运行的内在规律与本质, 扩大气络的应用范围,丰富气络的理论内涵。代谢组学的应用理念和中医认识气络的思维方法有许多共性。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索中医气络的小分子代谢产物以及从代谢水平探索药物治疗改变气络的机理, 将有可能使气络研究在代谢水平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永炎,常富业,杨宝琴. 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28(3):1.

  [2]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的构建[J]. 疑难病杂志, 2005,4(6):349.

  [3]夏晨笑. 痰滞气络浅探 [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20(6):667.

  [4]刘子旺,张允岭,郭蓉娟,等. 从肝气郁结证入手探讨脑络受损的可视性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30(8):519.

  [5]刘超,张允岭,陶 冶,等. 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机制探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31(4):221.

  [6]曾志勇,马维骐,许 勇,等. 中医络病研究现状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28(2):1.

  [7]张明泉,温瑞书,王亚利.气络与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关系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8):1050.

  [8]张明泉,王亚利,温瑞书,等.蜈蚣提取液对大鼠心脏血液动力学的作用研究[J].河北中医,2004,26(9):71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