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痰湿体质在2型糖尿病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何威,杨洁 时间:2017-02-28

【关键词】  中医;痰湿体质;2型糖尿病

痰湿体质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中七分法的一个病理类型[1],是指由于人体脏腑阴阳偏颇,气血津液运化失司,造成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形成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主要表现有体态偏胖、口粘、痰多、胸闷、多汗且粘、身重不爽等。

  痰湿体质作为基本的中医体质类型之一,与多种生活习惯疾病有关,如亚健康、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2~5]。痰湿体质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痰湿体质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于上述各种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原理概括为: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等四个基本原理[6]。

  其中,环境制约论认为,环境、社会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在个体体质的发展过程中,生活条件、饮食构成、地理环境、季节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都可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影响,有时甚至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7]。

  同时,笔者从当代疾病谱的变化中发现: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而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如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每天增加看电视2h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危险[8,9]。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尤为巨大[10]。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痰湿体质的影响及在2型糖尿病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 膳食结构变化对痰湿体质的影响

  饮食物具有滋养五脏,增强体质的作用。如《素问 ·六节脏象论》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而膳食结构不合理,会损伤人体体质。如《素问 ·五脏生成篇》则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 … 此五味之所伤也。”

  我国传统的膳食结构以谷类食物为主,特点是低脂肪、低能量密度、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膳食纤维[10]。2000年中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国民膳食结构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明显上升,而谷类食物、蔬菜、水果的消费量下降,与1992相比,有明显差异,这是一种“高密度能量”的膳食结构,造成脂肪摄入过高及健康食物摄入减少,患慢性病危险将因此增加[11]。

  与之相对应,调查还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较前一次调查,具有明显增高[12]。超重的人群是在1989-2000年的12年间,超重率由15%增加至28.2%,增长幅度为88%[13]。

  而胡以松等人的研究表明:食用油、蛋类、奶类、糕点等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呈正相关;深色蔬菜、畜肉、禽肉等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呈负相关[14]。

  中医学认为,此种膳食结构属于偏嗜肥甘,即是《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肥人……其为人也,贪于取与;《素问·奇病论》:素食肥甘,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此种膏粱厚味,油腻腥膻,易积湿生痰,而成痰湿。故有《张氏医通》:“膏粱过厚之人,每多痰”及《杂病源流犀烛》:“饮啖过度,好食油麦猪脂,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痰”之说。更有朱丹溪“肥白人多痰湿”(《格致余论》)之著名论断。李东垣亦在《脾胃论》中指出:饮食失节,过嗜膏粱酒醴,则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痰湿内停。

  同时,现代研究发现:脂肪摄入过高,造成的脂代谢紊乱(表现为: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产生“痰浊”的重要生化物质基础[15]。

  因此,膳食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高密度能量”的膳食结构,是痰湿体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 生活方式变化对痰湿体质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职业性体力活动的强度在降低,家务劳动在减少,人们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生活方式趋向静态的变化,体力活动严重不足。

  2002年WHO在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每年由于体力活动不足导致全球190万人死亡;12%缺血性心脏病,11%缺血性中风,14%糖尿病,16%结肠癌及10%乳腺癌由体力活动不足引起。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病关系密切,并可增加患直肠癌、乳腺癌、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的危险性[16]。

  2002年中国人群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调查显示:人群中有11.7%、20.5%、44.7%和23.0%的调查对象分别从事非常轻、轻、中等和重体力劳动的工作。虽然,从事中等和重体力劳动的人,有44.7%和23.0%,但是考虑到技术革新和进步,此种工作强度仍在不断的下降之中。人群中只有18.04%的人参加体育活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9.0%和16.0%。3.74%的人采用静坐生活方式。因此,体力活动不足,是我国目前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17]。

  江国虹等对天津人群的研究发现:在每天锻炼少于30min的813人中,超重肥胖的有413人,占50.8%。而在每天体育锻炼超过30min的28人中,超重肥胖的有6人,只占21.4%。统计分析显示:每天体育锻炼超过30min,可以有效地预防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每天运动30min是慢性病的保护因素。而在每天看电视超过3h的543人中,超重肥胖的有206人,占37.9%;在每天看电视超过3h的298人中,超重肥胖的有213人,占71.5%。统计分析显示:每天看电视超过3h,患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危险增加0.89、0.79、0.47、0.45倍。静态活动时间过多是导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1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