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时间医学思想浅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方琼 时间:2017-02-28

【摘要】  李东垣的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其中时间医学观非常显著,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本文旨在梳理、挖掘其时间医学的内涵,凸显“时间”在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养生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其著作在研究中医时间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李东垣;时间医学

  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主要著作为《脾胃论》[1]、《内外伤辨惑论》[2]、《兰室秘藏》[3]等,笔者经过对以上著作的研究分析,认为东垣医学中的时间观非常显著,不但观点明确,内容也十分丰富,而且其理论渊源均出于《内经》[4],可惜在后世研究东垣的文献中,很少提到这一方面。现就东垣文献中的时间医学,以因季立法、时令方药(时令方药是指在治疗季节性疾病或一般疾病时按不同季节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剂或药物)、择时服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因季立法——春宜吐,春夏宜汗,秋宜下,冬闭藏

  汗、吐、下是三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其作用的发挥也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仲景著作中已有“春宜吐,春夏宜汗,秋宜下”等因季立法的治疗观点。东垣《脾胃论·用药宜禁论》则对此又有发展补充,提出“冬闭藏”,明确指出其理论依据为“夫四时阴阳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并进一步阐解:“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科、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如果违反这个原则,就是助长了时令的胜气,“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

  2 时令方药

  2.1 时令方药组方遣药的基本原则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意思是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为顺应人体这一时间节律的变化,必须在阴寒季节慎用大寒药,在阳热季节慎用大热药,否则“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痛疽疱疡,瞀郁注下,目闰瘛肿胀,呕鼻衄头痛,骨节变内痛,血溢血泻,淋闷之病生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明治疗疾病不顺应时令变化,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变生诸多其他病证。东垣时令方药正是在《内经》“用寒远寒,用热远热”这一时间治疗原则指导下制定选用的,它充分体现了时间医学的特点。如《脾胃论》云:“夫诸病四时用药之法,不问所病,或温或凉,或热或寒,如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药,冬月有疾加大热药。”

  2.2 东恒时令方药的运用经验总结 李东垣对时令方药的实际应用,一方面表现为季节性方剂,这些方剂本文暂称“因时制方”;另一方面表现为因时加减用药,即在原主治方剂的基础上加减某些时令药物,暂称为“因时加减用药”;第三方面根据四时阴阳升、降之理,在某季节禁用某些药暂称为“时禁”。

  2.2.1 因时制方 东垣据四时变化特点和时病制订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常用方剂。

  补中益气汤,我们大多知道这是一张补气升阳的基本方,而很少知是东垣因时制定的春季时令方。李东垣认为,春气主升浮,若因饮食劳倦,脾胃气虚使春气不行,则阴火上冲而病“热中”,证见“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东垣以补中益气汤“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是对《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温能除大热”治则及其《素问·厥论》“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四时阴阳节律的综合发挥运用。现代赵安业用以治疗常见的春季发困的“春困发陈汤”,就是由补中益气汤化裁而来的。

  清暑益气汤,顾名思义是为治疗夏季暑病而设。长夏湿气盛,“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名之曰清暑益气汤主之”,“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芪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辛,善解肌热”(《脾胃论·长夏湿热困脾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夏月伤暑之病,大都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了脾胃的元气,导致暑热侵害身体而发病的。本来暑伤元气,汗出不止,处方中不宜犯泽泻、猪苓、茯苓、灯芯、通草、木通淡渗利尿重伤津液的药禁。但是因为长夏是时令湿热旺盛,暂时需要用这些利小便的淡渗药,以泻脾胃湿热的病邪,湿热去,脾机健复,才能助肺以生肾,加强肾的化源。清暑益气汤正是因时而权益订立的方剂,至今仍被视作夏令圣方,实践反复证明了因时治疗的科学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