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年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培林 时间:2010-09-05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两大阵营的对垒转变为多元格局,在人们关注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同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学者们也在思考着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它的走向和未来。有两个情况越来越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一方面是原苏联、东欧国家解体或转制后,私有化过程并没有带来原先预想的效果,反而长期受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困扰,同时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并坚持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出现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二者形成了反差和对照;另一方面是在资本主义世界,西北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体制发生危机,社会保障的负担过重使经济增长过缓,失业率长期高达10%且居高不下,而政府降低福利支出的努力又往往引发大规模社会抗议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美国经济近年来却出乎意料地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较低的失业率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并开始出现超越经济衰退期的“反周期繁荣”,新技术的迅速使社会结构也发生一些深刻变化,美国已有学者在谈论什么“新资本主义”(Halal,1986)、“后资本主义(Nelson,1995)”、“没有可拥有资本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 without ownable capital)”、“没有阶级冲突的不平等”等等(Thurow,1996 )。
    我们在这里描述和解释的是,在美国新的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美国的社会结构(职业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会对美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一、美国的就业、职业结构的变化
    就业结构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产业结构的特征是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世界发达国家的一般发展经验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也会发生一些阶段性的变化,起初是农业产值比重的大幅度下降和资源开发为主要动力的工业产值比重快速增长,随后是工业产值中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上升,最后是服务业产值所占的高比重成为产业结构提升的重要标志,最新的发展趋势显示,信息产业的比重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的新的衡量标志。
     伴随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美国的就业结构近十几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3-1995年,在美国全部就业人员的分布中,农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从4%下降到3%,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33%下降到24%,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63%上升到73%。
     从1963年到1996年,美国的总人口从1.22亿人增加到2亿人,劳动力总人数从7000多万增加到1.3亿,就业人员从6700多万增加到1.27亿,但农业就业人员从469万下降到344万,劳动人口的失业率随经济状况而波动,但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6%左右波动,1996年为5 .4%。根据美国劳动部劳动统计局的分类,非农业从业人员的就业分成物品生产业(Goods-producing )和服务生产业(Service-producing)两大类,从1957-1996年,美国就业结构的最显著变化,就是物品生产业中的制造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下降和服务生产业中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上升,在全部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中,前者的比重从32.5%下降到15.3%,后者的比重从12.7%上升到28.7%(见表1)。
    表1       1956-1996年美国非农业从业者就业结构的变化          %
========================================================================
           物品生产业                          服务生产业                          
       矿业   建筑   制造  和公用  批发业  零售业  保险房地产  服务业  政府
1957   1.6     5.6    32.5      8.0       5.7     14.8         4.6          12.7   14.4 
1960   1.3     5.4    31.0      7.4       5.8     15.2         4.8          13.6   15.4
1970   0.9     5.1    27.3      6.4       5.7     15.6         5.1          16.3   17.7
1980   1.1     4.8    22.4      5.7       5.9     16.6         5.7          19.8   18.0
1990   0.6     4.7    17.4      5.3       5.6     17.9         6.1          25.5   16.7
1996   0.5     4.5    15.3      5.3       5.5     18.1         5.8          28.7   16.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这里的服务业包括农业服务、旅馆业、个人服务、商业服务、汽车服务、修理业、音像服务、
    娱乐业、健康服务、和社会服务、工程管理服务等等。
资料来源:Bureau of Labor Statiatics , U.S.Department of Labor,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Vol.44, No.1,
         January 1977,p.44.
     根据美国劳动部的统计分类,美国的从业人员分成6个大的职业阶层,13个次级职业阶层和340个小的职业类别。6个大的职业阶层是:(1)干部、经理和专业人员阶层;(2)一般技术、销售和行政管理人员阶层;(3)服务人员阶层;(4)精密生产、工艺和维修人员阶层;(5)操作、装配制造和体力劳动者阶层;(5)农、林。渔业人员阶层。其中,专业人员大体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阶层,包括工程师、建筑师、家、教师、社会科学家、律师、法等等;而警察、警卫和消防等从业人员被列入保护性服务阶层;交通运输业的司机等则属于操作人员阶层。1996年,美国16岁以上的从业人员共1.27亿,其中干部、经理和专业人员阶层占28.8%,一般技术、销售和行政管理人员阶层占29.7%,服务人员阶层占13.6%,精密生产、工艺和维修人员阶层占10.7%,操作、装配制造和体力劳动者占14.4%,农、林、渔业人员阶层占2.8%。从美国的这个职业分层结构中我们看到,可以用6个约1/7来概括这一结构的特点,即干部、经理阶层约占1/7,专业人员为主的知识分子阶层约占1/7,一般技术、销售阶层约占1/7,一般行政管理人员阶层约占1/7,服务人员阶层约占1/7 ,操作、装配制造和体力劳动人员为主的产业工人阶层约占1/7(参见表2)。
    表2        1996年美国的职业分层结构
=====================================================================
                                           总数         白人           黑人
16岁以上从业人数(亿)                    1.267         1.078          0.135
百分数                                    100.0         100.0          100.0
干部、经理和专业人员                       28.8          29.8           20.0
  干部、经理                               14.0          14.7            9.0
  专业人员                                 14.8          15.1           11.0
一般技术、销售和行政管理者                 29.7          29.8           28.6
  技术及相关人员                            3.1           3.1            2.7
  销售代理                                 12.2          12.5            9.0
  一般行政人员和职员                       14.5          14.2           16.9
服务业人员                                 13.6          12.5           21.9
  个体家庭服务                              0.6           0.6            1.0
  安全保卫服务                              1.7           1.6            2.9
  其他服务                                 11.2          10.3           18.0
精密生产、工艺和维修人员                   10.7          11.1            7.9
操作、装配制造和体力劳动者                 14.4          13.6           20.6
  机器操作、装配和检查人员                  6.2           5.8            8.8
  交通和物质运输                            4.2           4.1            5.7
  装卸、设备清洁、帮工等                    4.0           3.7            6.1
农业、林业和渔业从业者                      2.8           3.1            1.0
=====================================================================
    资料来源: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U.S.Department of Labor, Household Data, 199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中的劳动过程变的越来越具有弹性,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更加增强了,为了降低劳动成本和保持竞争力,美国的企业不断降低长期雇佣的固定职工人数,大量使用小时工。近10年来,硅谷新创造的70%的工作是小时工。1996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本土的16万多雇员中,小时工就占65%(Annual Report 1996, Ford Motor Company,p.21)。美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在向服务业转变,但关键的是服务业本身的结构出现了变化,服务业中智力劳动者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相联系的智力劳动者人数大量增加,这将成为衡量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种职业的信息化正在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快速发展,根据美国管理协会1997对所属会员企业3000多名行政主管和经理的有效问卷调查,他们在办公期间个人使用国际互联(Internet)的占64%,1年以后就会增加到82%,从企业的职能部门来看,使用国际互联网络较多的部门是信息系统部门、营销部门、公共关系和通讯部门、行政服务部门、财会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使用相当较少的部门是采购、制造和运输部门。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就业人员中服务业人员比重的增加一直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当服务业人员在就业人员中的标志上升到75%以后,它的变动弹性就很小的,在就业结构仍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这一指标对这种变化的解释力减弱了,我们必须根据现实的变化寻找新的解释指标。目前人们比较一直的看法是,应当以就业人员中从事信息处理业人员的比重来取代服务业人员比重,作为衡量就业结构变化升级的新的指标。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卡斯代尔思(M.Castells)在这方面作了很有意义的尝试,他将所有的非农产业划分为物品处理业和信息处理业,物品处理业包括矿产业、建筑业、制造业、交通业、商品批发零售业,而信息处理业包括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交易业、咨询和服务业、政府管理业,结果发现,1970-1991年,美国非农就业人员中物品处理业人员的比重从61.2%下降到51.7%,信息处理业人员的比重从39.0%上升到48.3%,新指标对这一时期就业结构变化的解释力与服务业人员比重的指标是一致的,因为从现有的统计指标来看,同期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34.0%下降到24.9%,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66.0%上升到75.1%,但新的指标对90年代以来和未来就业结构变化的解释力更强,随着这一指标在定义和统计测算上的完善,它会很快在发达国家中被普遍采用。
    表3      1920-1991年美国就业结构的长周期变化                          
========================================================================
                   1920    1930    1950     1960    1970    1980    1985    199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在就业中比重   26.3%  25.4%  14.4%   8.1%   4.6%    4.5%   4.0%   3.5%
非农产业中:
工业               48.0%  43.3%  39.2%  38.2%  34.0%   30.5%  27.7%  24.9%   
服务业             52.0%  56.7%  60.8%  61.8%  66.0%   69.5%  72.3%  75.1%
非农产业中:
物品处理业         73.3%  69.0%  69.4%  65.8%  61.0%   57.3%  54.7%  51.7%
信息处理业         26.7%  31.0%  30.6%  34.2%  39.0%   42.7%  45.3%  48.3%
服务业/工业比率     1.1      1.3     1.6      1.6     1.9       2.3      2.9     3.0        
信息业/物品业比率   0.4      0.5     0.4      0.5     0.6       0.7      0.8     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此表中的工业=矿产业、建筑业和制造业;服务业=工业以外的其他非农产业;物品处理业=
矿产业、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商品批发零售业;信息处理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交易业、服务和咨询业、政府管理业。
资料来源:M.Castells,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Massachusetts:Blackwell,1996,pp.282,296.二、美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和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提高收入水平和促进收入平等应当是的两个主要目标。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在美国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经济史上可以分成4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1947-1973年,收入增长很快,收入差距较小;第2个阶段是1974-1979年,虽然生活标准在继续提高,但收入增长几乎停止,收入差距稍有扩大;第3个阶段是1980-1989年,平均工作收入仍处于停止状态,但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第4个阶段是1990-1993年,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失业开始威胁到部分白领阶层。从基尼系数来看,1947年到1980年,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以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来衡量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多少变化,美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1947年为0.374,1960年为0.364,1970年为0.353,1980年为0.365;但1980年以后,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基尼系数1990年增加到0.396,1995年美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增加到0.421,住户收入的基尼系数则达到0.450(参见表4)。
    表4      美国家庭和住户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化
=====================================================================
年代                           家庭收入基尼系数                住户收入基尼系数
                                 (families)                     (households)
1947                                0.376                               ---
1950                                0.379                               ---
1960                                0.364                               ---
1970                                0.353                             0.394
1980                                0.365                             0.403
1990                                0.396                             0.428
1995                                0.421                             0.450
======================================================================
    注: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  
    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而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资料来源:U.S.Census Bureau ,1997.
    实际上,美国家庭财富占有上的差距要比收入差距大得多。美国最详细的住户财富数据来自美国联邦储备局定期进行的“消费者财政状况调查”(SCF),这里的财富是指住户的不动产和资产减去未付的债务以后的市场价值。根据这项调查,1962-1983年,美国最富有的0.5%住户的财富平均每10年增长21%,底层80%住户的财富平均每10年增长18%;而1983-1989年,前者每10年增长90%,后者则处于零增长,住户财富分配的基尼系数也从0.80上升到0.84(参见表5)。
    表5     美国住户的财富分配状况(不同等级住户平均每户拥有的财富)
=====================================================================
       最富0.5%   次富0.5%   第3位9%   第4位10%   底层80%   基尼系数
1962   $6,284,000   $1,820,000    $451,000      $169,000      $29,000      0.80
        (21%)   (20%)     (22%)     (17%)     (18%)
1983   $9,311,000   $2,674,000    $680,000      $233,000      $42,000      0.80
        (90%)   (41%)     (34%)     (26%)      (0%)
1989   $13,704,000  $3,276,000    $809,000      $267,000      $42,000      0.84
======================================================================
注:括号里的数字是每10年的增长率。美元数字是每个财富等级中平均每个住户拥有的
不动产和动产减去债务后的市场价值,它不包括消费耐用品的价值和社会保险等无法
转换成货币的金融资产的价值。
资料来源:Frank Levy,Income and Income Inequality,1994.
    9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收入两极分化达到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程度。1989-1994年,90%美国家庭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间20%家庭的收入下降幅度最大,年度下降2390美元,只有10%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有所增长,而5%的最富有家庭的收入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其家庭年平均收入每年增长17231美元(参见表6)。 
    表6      1989-1994年美国家庭收入的年度变化
======================================================================
家庭收入等级                   1994年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年度变化
                                                                1989-1994 +-
最高的5%家庭                    $259,093                         +$17,231
次高的5%家庭                    $107,504                          +$1,830
第3位的10%家庭                  $79,386                         -$1,669
中上的20%家庭                    $55,792                         -$2,122
中间的20%家庭                    $36,641                         -$2,390
中下的20%家庭                    $22,151                         -$2,073
最低的20%家庭                     $8,875                          -$866
======================================================================
资料来源:L. Mishel and J. Bernstein, The State of Working America,1996-1997,Table 1.9,p.60.
    尽管随着大多数的股份化,持股者人数大量增加,股份具有分散化的趋势,但这并没有改变股份集中在少数大资本所有者手中的格局。目前,美国的家庭住户拥有美国全部股份的近2/3,拥有股份的家庭所占的比重在1962年只有19%,这一比重1992年达到33%。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波特拉等人的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家庭和个人拥有的所有股份中(也包括互助基金、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和储蓄计划的股份),最富有的10%家庭拥有90%的股份,其中最富有的1%的家庭拥有47%的股份,而80%的普通家庭的小股份持有者持有的股份只占全部股份的2%。
    美国近年来贫富差距扩大和两极分化的加剧引起美国学术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和学家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美国政界和舆论界争论的热点。这种争论也反映到对美国目前阶级阶层的分析和研究中。
    对美国目前阶级阶层结构的分析,西方学者中不同的学术派别所得出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教授怀特(E.O.Weight)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他的分析结果是,美国从1960-1990年,阶级阶层结构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虽然在这一时期显示出中产阶级(经理、监工、专业经理、专业人员)的人数比重上升和工人阶级(技术工人和半技术非技术工人)人数比重下降的趋势,但在当代美国社会,工人阶级仍然是人数最众多的阶级,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的人数比重仍在55%左右,而一般人们所认为最强大的中产阶级只占35%左右,同时他还认为由雇主和小资产阶级组成的所有者阶级的人数比重是比较稳定的和人数较少的,在全部就业人员中只占10%左右(参见表7)。另一个有代表性的学派,是以牛津大学社会学教授高德索普(J.Goldthorpe)为代表的新韦伯分析学派,他通过对经验调查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在当代美国,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服务阶级”的人数愈来愈增多,而工人阶级的人数、特别是非技术工人的人数具有快速减少的趋势,目前人数最众多的阶级是由大资本所有者、企业经理、行政主管和高级专业人员组成的“服务阶级”,在全部就业人员中占28%,小资产阶级占7%,日常的非体力工作阶级占11%,技术工人阶级占24%,非技术工人阶级占26%,农场主、农业劳动者和其他人员占8%。这两派学者的观点较之他们在80年代的针锋相对,经过争论以后已经接近的多了,但他们的分析今天看来明显滞后于现实的发展,如目前美国中产阶级新的分化趋势、专家和新技术人员构成的新的资本经营阶级兴起的现象,在他们的研究中没有得到深入的分析。
表7                  1960-1990年美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
========================================================================
阶级分层                             1960       1970         1980         199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所有者:
经理                                  7.50       7.57         7.95          8.25 
监工                                 13.66      14.86        15.23         14.82
专业经理                              3.87       4.41         5.06          5.99
专业人员                              3.53       4.53         5.49          6.90
技术工人                             13.46      14.08        12.92         12.77
半技术非技术工人                     44.59      45.13        44.05         41.15
所有者:
小资产阶级                            5.54       4.09         4.53          5.19
雇主                                  7.86       5.33         4.77          4.71
========================================================================
资料来源:E.O.Wright, Class Counts:Comparative Studies in Class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99. 三、美国80年代以来影响社会结构变化的几个主要因素
1.技术转型导致中产阶级人数规模和中间层的缩小
    本来,根据化的一般,随着的,社会的收入结构将从“金字塔型”逐步转变为“橄榄型”,从而产生一个中产阶级大众,成为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美国在50-60年代,由于白领阶层的扩大和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产阶级迅速扩大,拥有汽车和主要家用电器成为当时中产阶级家庭的象征,从1952年到1964年,美国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的人数从37%增加到44%(F.Levy,1994)。另据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科波教授的估算,80年代美国社会可以分成5个阶级:上层阶级占人口的0.5%,法人阶级(指实际控制资源但并非具有所有权的高级管理层)占0.5%,中产阶级占43%,劳动阶级占43%,下层阶级占13%。
    但是,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美国进入一个新的技术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其标志就是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迅速普及和被采用,从而使管理、通讯、市场分析、营销等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这种降低使信息技术成为对劳力和资本具有替代意义的新的竞争比较优势,也使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很多从事白领工作的中间管理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也被机所取代,就象当年机器曾取代并在继续取代很多从事蓝领工作的体力劳动者一样。 
    实际上,中产阶级既有职业的含义,也有收入的含义。在职业上主要是指具有专业技术的白领阶层,在收入上虽然并不象贫困线那样有一个确定的货币标准,但一般是指统计上处于中间区域的收入群体,如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1年美国20%中间收入阶层的年收入是2.9万美元至4.3万美元,不过很多年收入在6.3万美元以上的人也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
    尽管美国近年来经济增长情况较好,但各大对中间管理层和中层收入的人员裁员较多,如仅1993年1月至1994年3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裁减69650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裁减38500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减33525人,波音飞机制造公司(Boeing)裁减31000人,通用电力公司(GE)裁减9825人,美国航空公司(AA)裁减6769人。而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又多集中在需要高度专业技术的工作,根据美联社1997年对美国最大的一百家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尽管克林顿要求企业为福利领受者提供就业机会,但3/4的企业无此计划,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通用电力公司、联合讯号公司(Allied Signal)、明州矿业制造公司(3M)、埃克桑石油公司(Exxon)以及数码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等都表示,他们公司虽然有职缺,但只需要具有高度专业技术训练的人。1989-1995年,美国在经济增长中新增加的就业岗位减去裁减的工作岗位以后,净增加660多万工薪(Wage and Salary)就业岗位,其中3/4的新增工作岗位是高收入的管理和专业工作,剩下的1/4是低收入工作,而与此同时,中等收入的工作岗位反而减少了近112万(参见表8)。
    表8        美国1989-1995年就业岗位的变化
=======================================================================
                              1989-1995年就业变化(万人)   1993年中位周薪(美元)
净增加的高收入工作                 +514.6                      $502-$1083
净增加的低收入工作                 +264.6                      $230-$341 
净减少的中等收入工作               -111.5                      $342-$502
=======================================================================
资料来源:R.Ilg,“The nature of employment growth”, Monthly Labor Review, June 1996, U.S.
    过去,失业打击的主要是蓝领阶层中的青年人和文化程度较低者,蓝领价层的失业率曾是白领阶层的3倍,现在,前者的失业率仍是后者的2倍。但是,由于在劳动力总数中,白领阶层占59%,蓝领阶层占29%,这种人数比重的差别使得白领阶层和蓝领阶层失业人数的绝对数几乎是同样的了。白领阶层中45岁以上并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就业者也成为失业打击的对象,他们已有的工作经验和技术已难以适应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他们现有的工作岗位需要更高的专业技能。从1973-1995年,美国不仅具有高中文凭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了14%,具有大专文凭的工人,实际工资也下降了2%。
    近年来,美国的中间家庭收入水平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1979年以前,美国的中间家庭收入水平一直是上升的,1947年是19088美元,1967年是33305美元,1973年是38910,1979年是40339美元,此后一直停滞不前,到1989年是42049美元,但是到1995年,中间家庭收入水平反而下降到40611美元。
2.经济的全球化使美国平均工资下降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公司具有了跨国的性质,企业的合并、兼并和资本集中仍在继续,现在美国500家最大的公司已拥有所有领域中25%的生产资产,而在制造业领域,他们拥有了93%的所有生产资产。为了降低生产的成本,增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他们越来越多地把直接的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以及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家。从1970到1990年,美国公司利润的增长对海外经营的依赖度从9.9%提高19.7%。与此同时,服装、鞋帽、玩具、家用电器等大量来自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的廉价日用生活品进入美国市场,这些产品所包含的低廉劳动成本加上其运输成本,就成为影响美国低收入劳动力市场工资的影子价格。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统计,1981-1995年,美国企业雇佣劳动成本的年增长率从9.9%下降到2.9%,达到1981年以来的最低点。同期,1980-1995年,美国的公司利润增长了270%,消费价格增长了85%,而最低工资只增长了37%。
    美国1938年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建立了全国最低劳动工资标准。但是这一标准不是随物价上涨而自动调整的,而是每次调整都要由国会通过新的法令。美国每小时的最低劳动工资,1956年是1美元,1981年增加到3.35美元,1990年增加到4.25美元,1996年增加到4.70美元,1997年9月增加到5.15美元。但是,由于物价增长的更快,最低工资的实际购买力是下降的,1997年一个整时工的最低工资一年是10482美元,其实际购买力比1968年的最低工资下降33%。换句话说,以1996年10月的美元价格计算,每小时最低工资购买力,1968年是7.58美元,而1997年是5.02美元。
3.对企业放松控制和松绑(Deregulation)降低了就业和工资保护
    从7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实行一项对企业放松控制和松绑的,主要内容是取消或者减少某些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的进入壁垒,放松政府对企业利润率、工资、裁员等的控制,在更多的原来国家控制的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使企业较低内部的管理成本和市场成本。特别是从里根政府开始,减少政府的调整和干预措施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的一种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受雇者、特别是低收入的受雇者,他们在就业和工资方面的保护被削弱了。
    劳动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以下的人越来越多。与中产阶级的概念不同,美国的贫困人口具有确切的定义和可以用美元表示的官方标准。如在1989年,一个3口之家的年货币收入若低于9893美元,就是贫困家庭,一个4口之家的年货币收入若低于12674美元,也是贫困家庭。这个标准是根据通货膨胀率每年调整的,但从购买力的角度来看是不变的。自1970年以来,美国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在12-15%,但是,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却在增长,1973年,有23.5%的劳动者只能挣到贫困线水平的工资,到1995年,这一比重达到近30%。
随着工资收入者收入差距的拉大,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差距也拉大了,1968年最低工资是平均工资的56%,到1996年,最低工资只是平均工资的40%。
4.工会力量的衰落使工人罢工的制衡能力减弱
    工会运动一向是社会和收入不平等的制衡力量。但从上看,与欧洲的工业化国家相比,美国的工会在影响政府政策方面的力量是比较薄弱的。近十几年来,美国工会的力量更加衰落了,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产业工人的数量减少了,也就是说,作为工会的阶级基础的那个劳动群体在整个就业人口中比例减少了,另一方面,雇主阶级在政府的支持下对工会变得更加强硬,而工会对雇主阶级的制衡能力和谈判能力都被削弱了。特别是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伊始,面对航空运输管理人员的大罢工,采取强硬手段,解雇1万名罢工人员,对工会运动形成沉重打击,也成为在罢工运动中对罢工工人采取严厉态度的范例,从此工会运动也更加走向衰落。
    事实上,从50年代初以来,美国工会的力量一直处于衰落的状态,但70年代以来,这种衰落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是美国工会力量最强大的时期,从1930年到1945年,美国工会会员占非农劳动者总数的比重从11%上升到35%,达到顶点,但从50年代初就开始下降,工会人数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持续降低,1955年是34.7%,1970年是27.4%,1985年是19%,1992年已不到16%,1996年是14.5%,达到战后以来的最低点。美国工会力量的衰落主要是在私有领域,从1953年到1996年,私有领域工会会员在该领域劳动者中的比重从35.7%大幅度下降到10.2%,而在公共部门,工会会员在1974年以前是增加的,而且是1962-1974年增加的最快,从约11%增加到39.6%,此后虽然也处于下降趋势,但比较缓慢,1996年仍为37.7%。
   由于美国劳动者中工会会员比重的下降,罢工作为美国工人增加工资和福利的传统武器也受损害,罢工的次数明显减少了,1980年以后罢工次数下降的更快,美国工人1970年罢工381次,1975年235次,1980年187次,1985年54次,1990年44次,1995年31次,1996年37次。
在工会会员比重历来较高的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和就业受到明显影响,一项对1987-1992年美国制造业560万失业3年以上的工人的调查显示,他们中只有25%的人找到了同样工资或更高工资的工资,23%的人只能找的更低工资的工资,36%的人仍然处于失业,8%的人只能找到非全日的零工,剩下的从事了自我雇佣工作等等。
    造成近几年美国工会力量快速衰落的直接因素,可能还有国际竞争的加强使美国企业主通过降低劳动成本增加利润的欲望更加强烈,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他们也更容易通过转移生产基地来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另外,美国的雇主阶级传统上历来就把工会视为斗争的对手,而不是视为工人利益的正式代表和集体谈判的对话者。5.政府财税和福利政策的变动削弱了再分配能力
    自7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财税和福利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发生可能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西欧和北欧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负担过重,财政出现很大的困难,社会负担很重,增长缓慢,失业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加剧,这种状况使西方知识界对二次大战以来西方社会转向的福利体制产生一些根本性的疑问,也使美国自由保守派的政策在舆论界和学术界都很有市场。二是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联邦债务压力过大,从1989年至1992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从1525亿美元上升到2900亿美元,而从1981年至1996年,美国的联邦债务从10950亿美元增加到51800亿美元。
    近十几年来,美国政府在两党轮番执政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一个基本的政策调整方向,就是扩大税基、降低税率,压缩政府开支和福利领域实行市场化改革。在里根、布什执政期间,由于推行和坚持“星球大战”计划,致使国防、军事及其研究的经费开支大量增加,财政赤字不但未减反而迅速上升,从1992年起,美国财政赤字才开始下降,1992-1996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从2900亿美元下降到1070亿美元,但政府财政开支的压缩,很多方面涉及到医疗资助、职业培训、公共、义务、食品和住房计划等等。
    1977年以来,美国的税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如巨富税的最高边际税率(the top marginal federal tax rate)1980年是68.8%,到1988年降到28%,1996年又恢复到39.6%。税法的变动主要使高收入阶层获益,中等收入阶层的税收反而有所增加,如1996年,由于税法的变动,1%最高收入家庭收入税平均削减了48211美元,而中上、中等和中下收入家庭的收入税平均增加了150-768美元(参见表9)。
    表9         1996年各家庭收入组的收入税增减情况
========================================================================
家庭收入组                1996年税前平均年收入              1996年税收平均增减
                                                      (由于1977年以来的税法变化)
1%最高收入户                 651,300美元                      -48,211美元
4%次高收入户                 151,570美元                      -512美元
15%第3高收入户               65,900美元                      +768美元
20%中上收入户                 53,020美元                      +429美元
20%中等收入户                 35,540美元                      +314美元
20%中下收入户                 21,580美元                      +150美元
20%低收入户                    8,670美元                      -347美元
========================================================================
资料来源: “Average Tax Changes Since 1977 by Family Income Group”, Citizens for Tax Justice,
           March 1996.
    近若干年来,美国实行新的福利改革法案,压缩了几百亿美元的福利支出,这项福利改革的主旨是市场机制引入公共福利领域,实际上是在福利事业领域推行私有化。福利事业作为公共服务领域,以前是基于社会需要、政府财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政策取向来组织的,而不是基于价格和利润。但美国福利改革法案的制定者认为,要想保证福利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降低福利的成本,而要降低福利的成本,就要在福利领域导入市场的竞争机制,也就是说要把一部分福利组织转化成自负盈亏的具有私人性质的部门。但这无疑会明显地影响到中层和低层收入家庭的利益。
    美国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很可能是美国近年来经济较快增长和保持较长增长趋势的重要原因,而中产阶级的规模缩小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这种新的趋向,目前还难以断言究竟是新条件下的过渡现象还是一种长久的趋势。虽然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动使蓝领产业工人的人数比重快速下降,工会力量也随之衰落,但贫富差距的扩大肯定会成为社会稳定的一种威胁,特别是在中产阶级跌入下层的人中越来越凝聚的不满情绪,很可能成为社会冲突的爆发点。在新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的经济增长时期,这种社会冲突可能会被掩盖或有所缓解,但一旦出现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状况,目前的中产阶级中地位下降的人就可能成为导致社会结构重组和力量对比变化的新的因素。不过,目前美国的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中产阶级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是信息技术冲击下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迅速转变的必然代价,也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所作出的反应,美国社会结构所具有的弹性可以缓解由此产生的负作用,并在长期的增长和繁荣中使所有的美国人最终分享到增长的成果。不管这种看法的解释力是否可靠,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在发达资本主义世界,近几年来美国与欧洲高福利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的确明显地扩大了,而且扩大的趋势似乎还在加速。在全部资源配置愈来愈全球化的情况下,对资源和财富占有的差距也愈来愈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展开。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