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心脏病变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徐彩荣 时间:2017-02-28
【关键词】   川崎病   心脏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改变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目前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川崎病易累及中等大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该病于1967年首先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描述,我国于1976年报道了首例患儿。近年来我国患者逐年增多,呈散发或小流行。该病50%在2岁以内发病,80%在4岁以内发病,男孩比女孩多见,男女之比为1.6:1,是小儿时期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成年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心脏病的病因之一。本文就我院2004年8月至2008年9月临床诊断的9例川崎病超声心动图的动态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临床诊断的9例川崎病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2~14岁,≤4岁的7例。仪器为TOSHIBA-aplioxa型及洒门子Sequoia51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相控扇扫描探头,频率3MHz。患者仰卧位或左侧位,大血管短轴切面显示主动脉根部,探头向右转至1~3点位,可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然后再顺钟转以显示左冠状动脉长轴图像及前降支和回旋支近端。于主动脉根部右上缘10~11点部位及非标准左室长轴可见左冠状动脉长轴图像。图像放大后测量心脏及冠状动脉直径,计算CA/AO值(正常<0.16),测量冠状动脉壁厚度,观察冠状动脉走向、形态、内膜是否光滑,管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观察瓣膜有无反流及心包有无积液,记录冠状动脉图像与工作站及彩超仪器硬盘中,进行回放前后对照分析,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所有患者均动态监测3次以上。
        2  结果
        9例川崎病患者中冠状动脉均扩张,其中单纯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左冠状动脉扩张2例,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5例,以左冠状动脉及双侧同时发病多见。1例有冠状动脉瘤形成,表现为梭形或球形瘤样扩张。经过1~6周对症治疗,超声动态监测发现:冠状动脉管径均有明显缩小。讨论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的儿童急性发热出诊性疾病,除血管之外,病变还可累及多种脏器,尤以心肌炎、心包炎、心脏瓣膜病以及冠状动脉病变,以内膜炎最为显著。心电图,心肌闪烁法可用于急性期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敏感性高,但因其是创伤性检查,在临床作为常规检查手段尚有困难,尤其急性期不宜使用。随着超声影像设备的发展和超声诊断技术的提高,应用超声心动图动态检查川崎病引起的心脏病声像图改变,追踪评价病情发展,为临床尽早制定治疗方案及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冠状动脉瘤发生率11.1%,动态随访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可能是冠状动脉扩张的进一步发展。冠状A瘤在起病最初4周检出率最高以后逐渐减少,只有瘤体直径大于4mm才有诊断意义,直径大于8mm者多为广泛性,累及一支以上。巨瘤一般发生率5%,预后不良。大于8mm者不能退缩,容易发生冠状狭窄或闭塞,而引起心肌梗塞。另外切面超声心动图对左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远端动脉瘤显示受限制,对冠状动脉轻度病变及狭窄,阻塞病变不敏感,但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好发于近端,如果远端有病变,主干及分支近端也多受累,故切面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检出率较高,本组9例病例中超声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9例,检出率100%。通过病例我们体会到尽管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但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也应警惕该病。利用彩色超声检查作为常规检查手段,无创伤、可重复,而冠状动脉造影和64排CT是创伤性检查,且价格昂贵。彩色超声不但能观察动脉的病变,而且可随访观察并发症,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冠状动脉造影相比,更安全、方便、经济,更容易为患儿和家长接受,也容易在基层医院普及推广,不失为川崎病长期随访的首选方法。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