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阴阳在壮医与中医理论及应用中的异同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蓝毓营 时间:2017-02-28

    中医学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几个方面,从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来说明疾病的变化与发展。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调,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便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阴阳学说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的健康与天、地环境有关,“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人体的生命现象必须顺应自然生态变化。违背自然界规律,就不能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和谐统一也具自然生态含义,一切都在运动之中。不论四季变化,五脏相生相克,五味太过与不及都会使人的阴阳失调。在中医的学术体系,自秦汉《内经》开始,直至晚清和近代,不论哪一个流派都以阴阳学说为基本理论。这也揭示这一基础理论是既丰富而又相当完整透彻的自然生态观,也是中医中药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中医著作中从未出现过“阳盛阴盛”的概念,“阳盛阴盛”是壮医学独具的、具有特定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一种提法。

  3  “阴阳”在壮医与中医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实践证明,“阴阳之道”是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组成部分。借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选方用药。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本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失调,是任何疾病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的生化不足,或由于阴精的亏损而导致阳气的生化无源。所谓“阳损及阴”及“阴损及阳”,甚至出现“阴阳两虚”,都是临床中常见的病理变化。在临床应用上调整阴阳,补偏救弊,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促使阴阳平衡,恢复阴阳的正常状态,这就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只有用阴阳两纲去概括、总结、说明,那才是万举万当,有的放矢。
   
  而壮医学理论体系未将阴阳理论放在其主导地位,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更多的是以“三道二路”不循常态以及“毒虚致病”学说为基础,实际应用中很少从阴阳失衡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疾病的实践中则是以辨病为主。壮医认为,辨病是决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主要依据,而辨证则是处方用药的重要参考,甚至是像西医学一样的专病专治,专病专方,就是证变化了,也不一定立即变更治疗原则和原来方药。壮医即使是进行辨证也只是简单地把病证分为阴证、阳证[5]。阴证应用抑阴扶阳之方,阳证应用抑阳滋阴之法。内容远未及中医的辨证丰富,在此方面壮医学还是值得深入挖掘。
  
  从以上壮医与中医阴阳学说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论述非常相似,壮医的很多观点都是借用中医学认识的成果,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壮医学长期流传于民间,以前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总结,它的理论还不够完善,今后的深入挖掘,任重而道远。比较阴阳在壮医与中医理论及应用中的异同,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壮医药基本理论的特点,对进一步揭示壮医阴阳为本的精神实质,推动壮医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庞声航.壮医内科学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5):11.

  [2]卢穗万,谢晓煜,李斌生. 谈《周易》对中医阴阳学说和养生学的影响[J].河南中医,2006,28(7):19.

  [3]吴志明,石 瑜.老子思想对中医阴阳学说形成影响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31(4):57.

  [4]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 (6):3.

  [5]庞宇舟.壮医药与中医药比较探析[J].广西中医药,2005,28(5):4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