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能震波脂肪抽吸术80例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施巍巍, 薛春林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震,,波;,,动力辅助;,,脂肪抽吸

  摘要:目的:介绍和聚能震波脂肪抽吸技术的应用和特点。方法: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进行的210例中资料比较完整的80例病人进行了总结分析,其中男性5例,女性75例,年龄18~52岁。分为9个部位,共计133手术例次,随访时间为10个月至3年。结果:4例病人发生并发症,经后痊愈,其余病人效果满意。结论:聚能震波吸脂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为一个比较理想的脂肪抽吸技术。

  关键词:  震  波;  动力辅助;  脂肪抽吸

  Clinical Analysis of Power Assisted Liposuction on 80 Cases

  SHI Wei-wei,  XUE Chun-li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Qidong, Jiangsu Qidong 2262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troduce and summarize the clinical use of Lipomatic liposuction technique. Method: From 2002.6~2004.6, 210 patients received Lipomatic liposuction, from which 80 cases with complete data were analyzed. 5 males and 75 females, ages ranging from 18 to 52. A total of 133 liposuctions were made in 9 parts of the body. The follow-up time was 10 months to 3 years. Result: All patients expressed satisfaction in spite of 4 cases of recoverable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The Lipomatic liposuction technique has a lot of advantages and is an ideal choice in liposuction practice.

  Key words:  Shock wave;  Power-assisted;  Liposuction        

  脂肪抽吸术到现在,出现了机械动力辅助(power assisted liposuction, PAL)吸脂技术,以求可以更精细控制吸脂的范围和层次,和减轻医生的劳动量[1~3]。我科采用这种技术的新一代设备,比利时Euroma公司生产的聚能震波吸脂机(Lipomatic),从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已经进行了210例。对其中资料比较完整的80例病人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这种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为一个比较理想的脂肪抽吸技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80例病人。男性5例,女性75例。年龄18~52岁。吸脂部位分布见表1。

  表1  吸脂部位分布表(略)

  吸脂标准:最薄处保留皮下0.8~1cm脂肪为限。

  1.2  术前检查:患者术前检查肝肾功、心电图和血常规无异常发现,女性患者避开月经期。

  2  手术方法

  2.1  肿胀液配制及灌注[4]:肿胀麻醉液配制为利多卡因总剂量35mg/kg体重,浓度为0.06%,其中加入肾上腺素为1/1百万。肿胀液灌注为机器灌注和注射器灌注结合的方法。

  2.2  脂肪抽吸:脂肪抽吸管是固定的10Hz频率,驱动强度是控制在3~4bar,负压控制在-0.9~-1bar之间。合适部位选择进针点,一手把握震动吸柄,另一手控制吸脂针尖的范围和深度,将手术设计部位的脂肪均匀吸出。脂肪吸除以保留皮下0.8~1.0cm脂肪为限,手感为皮肤能够在手指尖柔滑捏动,没有疙瘩的感觉,作者把这种感觉形容为“捏住并拎起手背皮肤的感觉”,而脂肪抽吸前的感觉为“捏住手掌皮肤的感觉”。不追求绝对脂肪抽吸量的多少,而是将抽吸后皮肤的平滑放在第一位。脂肪抽吸完毕,常规放置负压吸引,24h后拔除。术中静脉给予止血药,和预防性抗菌素。

  3  结果    

  随访时间10个月至3年。1例发生下腹部皮下血肿,经手术清理后愈合。1例上臂吸脂后发生一侧尺神经暂时性损伤,两周后自动恢复。1例臀部吸脂后发生臀股沟部皮肤摩擦影响行走,再次吸脂手术修整后恢复。1例上腹部吸脂后出现乳沟下方的皮肤台阶,再次吸脂加深乳沟后效果满意。其余均取得满意效果。

  4  讨论    

  脂肪抽吸经过较长时间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和大量开展的时期。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能够精确控制皮下脂肪保留厚度的一致性,以及如何进一步减少手术者的劳动强度[5~8]。聚能震波脂肪抽吸技术由于减轻了操作者在手柄部的耗力,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控制吸头的运动范围和层次,使得抽吸部位更加均匀和一致,减少了术后的凹凸不平。  

  聚能震波吸脂术的原理是:手柄将压缩空气转化为10Hz的频率,5mm振幅的吸脂针的往复运动,经过吸针传导到吸头变成了章动,即旋转和往复运动的复合运动,据研究这种运动可以有效地把脂肪从其附着部位脱离下来,使吸除更加容易,而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血管、神经等非脂肪成分。内窥镜下可以看到脂肪组织被彻底吸除,而结缔组织呈网状保持完好。吸脂针分为3、4、5号,分别对应外径为3mm、4mm、5mm。    

  聚能震波吸脂在操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肿胀液灌注完毕之后,利用手柄的震动,将术区按摩,使肿胀液在脂肪组织的浸润更加均匀和完全。②抽吸孔的朝向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吸脂针头高速振动,吸脂快速有力,因此很容易在皮下形成过度吸除点或者隧道,从而形成皮下凹凸不平。因此,我们在吸脂进程中,一直保持抽吸口背向皮面,特别是在皮下脂肪大部分已经吸除后,和进行修整时,经常要检查抽吸口的朝向情况。除了在脐周,有时候可以将抽吸口朝向皮面,以获得更彻底的脂肪吸除。③振动力度的控制。聚能震波吸脂机有自动保护装置,遇到一定的阻力,吸头将自动停止振动。在结缔组织坚韧致密的部位,比如臀部、肩背部,容易发生振动的停止。此时应该更换更细一点的吸管以减小阻力,而不应盲目加大震动压力,以免造成损伤,或者凹凸不平。应该控制震动工作压力在4bar以下。    

  聚能震波各部位脂肪抽吸的特点:①肩背部吸脂:包括肩部脂肪垫的吸除。此部位皮下结缔组织坚韧致密,皮肤厚实,不易推动和捏起。用3号吸脂管比较合适。更粗的吸脂管因致密的皮下结缔纤维组织阻力过大而自动停止,使得吸脂过程无法顺利进行。由于肩部脂肪垫往往是单侧的,右侧多见,因此脂肪抽吸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抽吸的量,以保持双侧对称。我们除了将双侧肩颈部均暴露在术野,以目测估计双侧对称性以外,还通过以下方法:即保持抽出的总量等于注入的肿胀液的量。经实践检验,此法简单可靠。②上臂内侧脂肪抽吸:尺神经在肘部内侧尺神经沟经过时,浅出位于皮下。聚能震波抽吸管由于操作轻盈,有可能不慎损伤此处的尺神经。因此上臂内侧脂肪抽吸在靠近肘部内侧时,注意保护此处的尺神经。我们发生一例尺神经暂时性损伤,具体表现为小指不能伸直,经两周后恢复。③胸部吸脂。胸部吸脂主要目的是缩小乳房的基底部,重建乳房和胸廓之间的界限,在缩小乳房体积的同时使得乳房外观上更加挺拔。操作时选用3号吸管,仔细在皮下将脂肪吸除。侧胸部位注意保护神经。④上腹部吸脂:上腹部由于皮肤比较柔软,皮下脂肪结构疏松,因此可以比较容易将脂肪吸除。但是由于胸廓的关系,特别注意避免出现抽吸边缘的皮肤台阶。本组一例患者术后出现乳沟和上腹部之间肉眼可见的皮肤台阶,经第二次手术加深乳沟后消失。⑤下腹部吸脂:下腹部的皮肤最柔软,皮下脂肪最疏松,是脂肪抽吸最多的部位,也是最容易将脂肪抽吸比较彻底的部位。但是在聚能震波下的大量的脂肪抽吸,造成了皮肤和肌肉大范围的分离,加上此处没有骨骼支撑,如果加压包扎不确切,引流不彻底,可能形成血肿、积液,甚至皮肤坏死。本组病人有一例形成下腹部皮下血肿,经清除和引流后方愈合。⑥臀部吸脂:臀部吸脂主要是指臀股沟上方的吸脂。此处皮下纤维组织尤其发达,一般抽吸比较困难。聚能震波的振动的吸头减轻了此部位的抽吸费力程度。臀部吸脂的时候,注意臀沟处不能吸除脂肪,或者说只能吸除小量脂肪。希望通过吸除臀股沟处的脂肪修整下垂的臀部的效果是很差的。应该吸除臀股沟上方的脂肪,这样才能消除由于皮下脂肪堆积引起的臀部皮肤下垂,达到提臀的作用。本组病例中,有一例由于吸除了过多的臀沟处脂肪,使得臀沟上方的皮肤失去支撑,反而下垂,行走的时候和臀沟下方的大腿皮肤发生摩擦,影响运动。经过再次吸除臀沟上方的脂肪和下方的脂肪,症状解除。⑦腰部和转子区吸脂:转子区的脂肪在人不如欧美人那样明显。此部位的脂肪一般和臀部脂肪同时进行抽吸。此处皮下脂肪可以抽吸比较完全,经过聚能震波的脂肪抽吸,透过抽吸口甚至可以看到阔筋膜。⑧大腿部吸脂:大腿部吸脂非常多见,仅次于腹部。以内侧和前侧多见。由于聚能震波吸脂轻松而快速,因此此部位的吸脂需要小心控制。大腿吸脂一直可以向下延伸到膝盖内侧。特别肥胖的人可以进行大腿前内外侧的脂肪抽吸,一般不主张整个大腿一周的脂肪抽吸,以免发生淋巴回流障碍。⑨小腿吸脂:小腿部由于皮下脂肪比较薄,肌肉相对比较发达,在女性又是暴露部位,因此要求吸脂的女性患者不少,但是真正符合吸脂条件的患者不多。很多女性患者实际上是肌肉比较发达,而皮下脂肪的厚度较小。此部位的脂肪过度吸除后皮肤容易和肌肉发生粘连,造成行走时皮肤凹陷特别明显。因此小腿吸脂应慎重。选择合适的病例,尽量保持皮下1cm肿胀状态下的脂肪,选择细针,低的振动强度,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聚能震波法脂肪抽吸具有操作省力,抽吸精确,深度控制简便,术后发生血肿和高低不平的概率较小的优点,对一些需要精细雕塑体形的部位尤为适合。

  :

  [1]  黄磊,熊小琴,武连生.共振吸脂与超声吸脂的比较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 17(3):219-220.

  [2]  莫建民,刘东升,朱斌,等.振动脂肪抽吸技术的临床运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2,13(4):171-173.

  [3]  何玮,刘欢发,莫勇.振动脂肪抽吸术120例临床效果报道[J].中国医学杂志,2004,14(15):125-126.

  [4]  朱晓海,何清濂,林子豪,等.吸脂术中大剂量使用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及意义[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9,15:26-28.

  [5]  麦慧.超低浓度灌注共振吸脂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0,9(4):294-296.

  [6]  徐世亮,陈元良,罗锦辉,等.和谐共振吸脂术―介绍一种新的吸脂技术[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0,11(5):260.

  [7]  胡志齐,齐向东,高建华,等. 3种吸脂减肥术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2001,22(10):916-917.

  [8]  蔡景龙,李东,马玲,等.肿胀技术下负压吸脂与超声吸脂术的比较[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0,16(6):37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