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与单纯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王润妹,黎志翔,梁洁霞   

【关键词】  旋转复位手法;牵引;椎动脉型颈椎病

  [摘要] 目的:对比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与单纯牵引的疗效。方法:单纯牵引组(21例)使用坐位颌枕套牵引椅行持续牵引;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组(21例)针对寰、枢椎偏歪情况施行旋转复位手法后牵引,治疗6周及12周后评定疗效。结果:在6周后单纯牵引组总显效率为28.57%,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组总显效率为57.1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较单纯牵引疗效佳。

  [关键词]旋转复位手法;牵引;椎动脉型颈椎病

  The Effect of Rotatory Reduction Manipulation Plus Traction and Traction Alone in 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pathy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rotatory reduction manipulation plus traction with traction alone in vertebral an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pathy.Methods The traction group in 21 cases used the jawloccipital belt tractiion chair.The manipulation and traction group,jawlcccipital belt traction chair after rotatory reduction manipulation in 21 cases.Effects after six weeks and twelve weeks.Results 28.57% cases of the traction group showed good result,and 57.14% cases of the rotatory reduction manipulation plus traction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rtween the two groups(P<0.05).52.38% cases of the traction groups,80.95% cases of the rotatory reduction manipulation plus traction group showed good result at 12th week(P<0.05).Conclusion Rotatory reduction manipulation plus traction are more effective are more efective than traction alone.Key words:Rotatory reduction manipulation;Traction;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pathy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1],治疗上以非手术疗法为主。本文的目的在于比较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与单纯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04年1月到3月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42例门诊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30岁~68岁:40岁以下2例,40岁~50岁7例,50岁~60岁19例,60岁以上14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10 a。眩晕42例,其中旋转感22例,摇摆感19例,其他感觉1例。X线示颈椎生理弯曲改变者39例,其中颈椎生理变曲变浅6例,变直19例,反张14例;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隙左右不等宽27例;枢椎棘突偏向一侧40例;齿状突轴线与寰椎的中轴互成夹角5例;椎体前或后缘骨质增生41例,椎间隙变窄41例,C4~5钩椎关节增生24例。28例患者经TCD检查,其中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2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在正常下界者2例,双侧大脑半球供血不平衡者3例。将42例患者依照就诊顺序分成两组,每组21例,即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组与单纯牵引治疗组。见表1。

  1.2 方法

  1.2.1 单纯牵引法  

  采用坐位颌枕套牵引椅,患者端坐位,颌枕套前带套于下颌,后带下缘平第一颈椎,头部处于中立位,每次治疗20 min,选用持续牵引,牵引重量从5 kg(老弱者从3 kg)[2]开始,视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耐受情况,可逐渐增加牵引重量到自身体重的1/5~1/4为度,一般每周增加1 kg~2 kg,7 d为1疗程,每天1次,每周复查1次。表1病例资料例(%)症状与体征(略)

  1.2.3 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法  

  针对颈椎棘突偏歪情况施行旋转复位手法,让患者坐于高矮适中的治疗椅上,身稍后仰,靠于椅背,医者立于其后,嘱其放松。以枢椎棘突向偏歪为例,医者以右手拇指轻轻扶按于枢椎棘突的左侧缘,同时控制患者头部前屈角度(前屈角度以偏歪棘突节段不同而异)。保持此角度不变,将患者头稍向右摆,并将面旋向左。医者稍弯腰,用胸部轻轻压住患者头部,使其保持此角度,左手屈肘,屈左前臂,用肘弯勾托患者下颌部,前臂及手部配合胸部将患者头颈部抱住,以便协调控制头部,并稍向上提拉,带动患者头部在此角度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双手协同配合用一巧劲,左手带着患者头部继续向左稍作超限度旋转,右手拇指同时将枢椎棘突向右侧推顶。此时,该棘突有被推动移位感,且常伴随听到“哒”的清脆响声。再将颈部复回中立位,检查复位效果,若复位不完全,可继续用手法纠正。棘突向左侧偏时,操作方法同上,方向相反。复位前后配合局部软组织按摩放松手法。行旋转复位手法后配合牵引治疗,牵引方法同上。每周复查1次,如发现错位,以同法复位并放松。结果行统计检验。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不接受药物及其他治疗。6周后及12周后评定结果。6周后临床症状消失者无需继续治疗,每周仍旧复查1次;显效者继续治疗至12周。

  1.2.3 两组资料的可比性  

  本研究两组间各因素经统计处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 两组资料的可比性分析(略)注:眩晕评分使用王楚怀等(1998年)制订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3],没有(4分),极少(3分),偶有(2分),常有(1分),一直有(0分)。

  1.2.4 评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综合制定。临床症状消失:眩晕等症状完全消失,临床体查无压痛,颈椎活动度正常,转颈、低头、仰头试验阴性,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不受影响;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压痛、活动度、转颈、低头、仰头试验等临床体征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受影响明显减轻;有效:眩晕等症状有所减轻,压痛、活动度、转颈、低头、仰头试验等临床体征有所好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受影响有所减轻;无效:眩晕等症状无缓解,压痛、活动度、转颈、低头、仰头试验等临床体征无变化,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受影响如前。

  2 结果

  根据以上的评定标准,两组经6周及12周后,其结果如下:6周后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与单纯牵引比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12周后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总显效例数17例,总显效率80.95%,单纯牵引总显效例数11例,总显效率52.3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表3 6周、12周后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与单纯牵引的疗效治疗方法(略)注:两组总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见于外伤、劳损等致病因素使上段颈椎轻度移位(如颈曲改变、骨关节错位、滑膜嵌顿等)或周围软组织痉挛,或炎症导致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而供血受阻,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进而引起脑内微循环障碍而致病。本组病例多为中老年人。非手术治疗是本病的基本疗法,其中牵引疗法被广泛重视及使用,并取得一定疗效,但旋转复位手法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5],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作旋扳手法。枢椎因其作为颈部肌肉的主要附着点之一而成为上颈段的应力中心,寰枢关节则是颈部的轴向活动中心,潜伏着旋转不稳趋势。炎症、外伤、劳损、退变等可以使寰椎横韧带及翼状韧带断裂或松弛,或使枢椎双侧肌肉不协调,肌力不平衡,导致寰枢关节脱位、错位或失稳。椎动脉与寰枢关节解剖关系十分密切,在寰枢横突孔至枕骨大孔这段里程就有6个~7个弯曲,头转动时易使椎动脉受到扭曲或牵拉,引起眩晕等临床症状。此外C5的椎动脉孔距离椎体最近,C5的病损亦容易影响椎动脉的血流,引起相应组织缺血而致眩晕。值得一提的是,下颈段的病变对颈性眩晕的影响远远不及上颈段,尤其寰枢关节病变对颈性眩晕的影响之大[6]。旋转复位手法可以纠正椎间失稳引起的小关节紊乱,并使骨刺和被压的椎动脉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减轻或解除骨刺对椎动脉的压迫,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的目的[7]。通过旋转复位手法,还可对深部组织如关节囊、椎间韧带、滑膜起到梳理松解作用,缓解局部痉挛和炎症,减轻这些因素对椎动脉的刺激。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进而消除眩晕等临床症状。本研究中6周后旋转复位配合牵引治疗总显效率为57.14%,单纯牵引组反为28.57%,两组的疗效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由于双侧颈肌受力不均,减轻了牵引力的作用,使单纯牵引时作用于颈椎的力仅是牵引力的一个分力。而经手法复位后,颈肌痉挛得以缓解,颈椎在垂直面上呈一直线,从而牵引时双侧颈肌受力均匀,颈椎所受的力即牵引力,所以在相同的牵引力下,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的效果优于单纯牵引,从而以小的牵引力达到较好的疗效。12周后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和单纯牵引在总显效率上分别是80.95%和52.38%,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进一步提示旋转复位手法与牵引可相辅相成,手法后牵引可缓解椎动脉受压,减轻手法对局部软组织刺激性炎症的反应,从而缩短疗程,加快康复进程,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手法复位报道多予肯定,但手法不当或失误造成的损伤并不少见。本研究中未出现因旋转复位手法而造成的损伤。因此,只要使用得当,技术娴熟,并注意排除禁忌证,旋转复位手法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参考文献:

  [1]李晶.老年人颈椎病122例的康复治疗[J].康复医学杂志,1987,2(3):120.

  [2]赖在文.实用疗伤手法[M].广州:广东技术出版社,2001:52.

  [3]王楚怀.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范振华.骨科康复医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36.

  [6]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147.

  [7]谢利明.张氏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99,40(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