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累积肺作用值与矽肺X线胸片影像特点的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 苏有功,商惠珍,孙建娅,李捷   

【关键词】  Da值;矽肺;X线胸片;小阴影

  [摘要] 目的:探讨粉尘累积肺作用值(Da)与评价矽肺患者X线胸片影像特点的关系及其应用。方法:选各期矽肺与0+尘肺共317例,回顾性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不同工作时期的职业粉尘接触史和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水平资料,X线系列胸片,Da值并分析Da值变化与矽肺X线胸片小阴影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Da值增高,矽肺X线胸片小阴影的类型由p型向q型过渡;小阴影的密集度逐渐增大并趋向于融合;小阴影的分布范围从两下肺间两上肺过渡。结论:Da值可用于研究粉尘暴露与矽肺发生的剂量反应关系。

  [关键词] Da值;矽肺;X线胸片;小阴影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lmonary Cumulative Dus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ray Chest Radiograph for Silicosis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lmonary cumulative dust(Da) and silicosis in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ray chest radiographs.Methods There are 317 cases with silicosis or 0 stage who were dust concentration of workplace was collected from factory's records.The data were used to calculated Da.Then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with observations from Xray chest radiographs.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ype,profu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mall opacity was observed from Xray chest radiograph in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Da.With increasing of Da,small opacity became bigger and assembling,profusinons higher,and moved from under to up lungs.Conclusion Da is worth studying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s of dust expulsure and silicosis dovelopment.

  Key words:Da;Silicosis;Xray chest radiograph;Small opacity

  生产性粉尘是冶金中作为主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之―,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含游离二氧化硅(SiO2)粉尘累积肺作用值(Da值)是评价接尘工人终身接尘量的指标[1,2]。本次探讨了Da值在分析矽肺X线胸片中各种矽肺影像特点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太原钢铁集团公司耐火系统与矿山系统1950年至1998年由市尘肺诊断组诊断的各期矽肺与无尘肺(0+)共317例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工龄22.9 a,平均接尘工龄23.2 a,平均发病年龄43.8岁,其中91.5%有吸烟史,吸烟量5支/d~20支/d。

  1.2 方法

  1.2.1 X线系列胸片查阅       

  按照我国GB5906-86《尘肺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由太原市尘肺病诊断组2人和太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医师、放射科医师4人组成6人阅片小组查阅调查对象的X线系列胸片,记录小阴影特征与演变过程,共选取0+胸片120例Ⅰ期矽肺119例、Ⅱ期矽肺57例、Ⅲ期矽肺21例,共计317例进行了统计分析。

  1.2.2 根据调查对象的体检记录与职业病档案核实职业史,计算其接尘工龄等。

  1.2.3 统计分析       

  太原钢铁公司耐火厂及矿山系统1950年至1998年的现场历年粉尘浓度监测资料和游离SiO2含量资料,计算其岗位各时期的平均粉尘浓度。

  1.2.4 应用FOXPRO 5.0数据库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编制程序计算Da值,统计学处理中粉尘浓度应用算术均数:其他指标行X列的χ2检验;Da值计算公式[1]如下:Da=∑[(YYj)k+1]Ej(mg.Yr)j=l式中Ej:第j年的平均粉尘浓度(mg/m3)Y:矽肺诊断年份Yj:平均暴露于Ej的年份n:从开始接尘至矽肺诊断年代的年份数k:逼近系数

  2 结果

  2.1 本次调查对象的主要生产岗位包括耐火材料和矿石破碎,不同时期各岗位粉尘浓度和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介于30.88%~92.05%之间,粉尘最高容许浓度最高值为130.77 mg/m3(20世纪50年代前),超标65.89倍;耐火厂经过多次粉尘治理后,在1981年以后,现场粉尘浓度基本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而矿山(大关矿、峨矿)的粉尘浓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至今一直有超标现象,粉尘平均浓度介于3.59 mg/m3~33.31 mg/m3之间,大关矽石矿在1993年停产,而峨矿至今仍在生产,其1991年至1998年粉尘平均浓度为10.69 mg/m3,超过国家标准4.35倍。

  2.2 矽肺X线胸片小阴影特点与Da值的关系见表1,Da值不同,其矽肺X线胸片中各种类圆形小阴影类型之间,低Da值组与高Da值组比较经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1 4,P<0.05)。Da值为1 000 mg/Yr以下组中p型所占比例最高,为40.65%;随着Da值的增加,胸片中小阴影类型有不同的变化趋势:p型小阴影随Da值呈下降趋势,而pq型小阴影呈上升趋势,q型小阴影在Da值≥1 000 mg/Yr时呈上升趋势,且Da值≥3 000 mg/Yr所占的比例最高,占44.23%。表1 矽肺X线胸片小阴影类型与Da值关系(略)注:△5例因小阴影类型为不规则型,末作统计。χ2=13.2514,P<0.05。

  2.3 X线胸片小阴影密集度与Da值关系见表2,不同Da值小阴影密集度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7.9138,P<0.005),详见。随Da值的增加,0/1级逐渐减少,斑块影的发生率以3 000 mg/Yr组最高,为32.07%,占斑块影总数的37.78%,Da值为2 000 mg/Yr时密集度1/l型占51.11%。2/2级密集度随Da值的增大有增加趋势。

  2.4 矽肺X线胸片中小阴影在各肺区的分布与Da值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4.078 1,P<0.005),详见表3。Da值为0 mg/Yr组与1 000 mg/Yr时,阴影的分布以两下肺为主,分别占44%与、45.74%:2 000 mg/Yr组以两中肺分布为主,占46.67%:3 000 mg/Yr组则以两上肺分布为主,占43.40%。注:0+、Ⅰ期、Ⅱ期以小阴影主要肺区分布为主,Ⅱ+期与Ⅲ期以斑块影的分布为主。表2 矽肺X线胸片小阴影密集度与Da值的关系(略)注:χ2=27.9138,P<0.005。
表3 矽肺X线胸片小阴影肺区分布与Da值的关系(略)注:χ2=24.078 1,P<0.005。

  3 讨论

  粉尘累积肺作用值(Da值)是指接尘工人接触含游离SiO2粉尘的终身接尘量,作为粉尘接触的内暴露计量可用于含游离SiO2粉尘的接触剂量进行暴露剂量一反应关系上的研究,该指标考虑了含游离SiO2粉尘沉积于肺即使停止接触仍继续作用以及肺对粉尘的清除作用[1,2]。而流行病学中常用的暴露指标(mg/m3.year)统计时为工人接尘时间内的接尘总量,没有考虑接尘后粉尘对肺部的持续作用,因此Da值在统计接尘暴露接触时更为准确。矽肺病X线胸片中类圆形小阴影的表现,是矽肺病理改变在X线胸片上的影像反映[4],本次应用Da值,分析了矽肺X线胸片中小阴影的各种表现。随Da值的增加,矽肺X线胸片中小阴影p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pq型有增加趋势,反映了低Da值组的调查对象的矽肺X线胸片以p型为主,随着Da值的增加,pq型增多且向q型过渡。在小阴影密集度与斑块影的表现上,随Da值的增加,0/1级逐渐减少,2/2级有增加趋势,1/1级以2 000 mg/Yr组最高,斑块影的发生率以3 000 mg/Yr组最高(32.07%),这说明Da值不同,小阴影密集度逐渐增大并趋向于融合。从X线胸片中各小阴影的分布肺区来看,低Da值组小阴影分布以两下肺为主,而2 000 mg/Yr组以两中肺为主,3 000 mg/Yr组以两上肺分布为主,这说明随Da值的增加,小阴影分布范围从两下肺向两上肺过渡[4]。综上所述,Da值作为工人接尘总量的指标,在分析矽肺X线胸片小阴影各种影像特点上,使用方便,结果可靠,适用于矽肺的发生与接尘工人的接尘总量的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

  :

  [1]胡建安.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累积肺作用值的探讨[J].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1994,12:710.

  [2]胡建安.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累积肺作用值的应用[J].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1998,16:99102.

  [3]郭鼐,李文君,杨建荣,等.太钢耐火厂粉尘与工人矽肺发病的关系[J].医卫通讯,1980,8:110.

  [4]王籍兰.劳动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