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对颈椎病椎动脉型血流动力及内皮作用的研究
【关键词】 葛根素;经颅多普勒;内皮素
[摘要]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颈椎病椎动脉型血流动力及内皮素的影响。方法:葛根素0.3 g静脉点滴,每日1次,10 d~14 d为1个疗程,比较前后经颅多普勒(TCD)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及血浆内皮素的变化。结果:治疗10 d~14 d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均有明显增加(P<0.01),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葛根素是治疗颈椎病椎动脉型的安全有效药物。
[关键词] 葛根素;经颅多普勒;内皮素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本病的研究,笔者观察葛根素对颈椎病椎动脉型的血流动力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2004年8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的颈椎病椎动脉型患者40例,诊断标准均符合1984年5月桂林全国颈椎病专题会议上通过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A组)20例,女16例,男4例,平均年龄(56±2)岁;对照组(B组)20例,女15例,男5例,平均年龄(55±3)岁。
1.2 方法
A组葛根素(布瑞宁,北京四环科宝制药有限公司,0.1 g/支)0.3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氧化钠250 ml静脉点滴,1次/d;B组给予一般能量合剂加胞二磷胆碱0.75 g静脉点滴,1次/d,疗程10 d~14 d。
1.3 标本采集与处理方法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一个疗程后2 d分别空腹取静脉血进行内皮素(ET)的放射免疫检测。取静脉血2 ml,注入含10%EDTA钠的试管中,混匀,4 ℃ 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35 ℃保存待测,测定前,将样品置于室温中复融,混匀,4 ℃ 3 000 r/min离心25 min取上清液测定。
1.4 观察指标和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ET的含量(单位:pg/ml)。放射免疫药盒购于北京301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同时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2 d经TCD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单位,cm/s)。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9.0统计软件,各组数据以均数±s标准误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各组统计结果见表,前后TCD变化见表1,治疗前后血浆ET变化见表2。表1 两组TCD检测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度结果比较(略)注: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1;与A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B组治疗前比较#P<0.01。
表2 两组内皮素治疗前后比较(略)注: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A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B组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可能是:关节的骨赘增生压迫椎动脉,王欢[1]为研究受压迫机制、建立了椎动脉受压的动物模型,说明受压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因素之一;颈椎退变至椎动脉受压,经壁压力增高,缺血,缺氧,内皮细胞产生大量ET,释放入血,作用于小脑和脑干的受体,冯世庆[2]用放射免疫方法研究ET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发现患者E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约3倍;微循环障碍,支配桥脑、延脑等的动脉支管径很细小,如桥脑支管径为0.1 mm~0.5 mm,内听动脉管径平均为0.2 mm,由此可见椎动脉系血流缓慢,容易导致脑干相应部位供血不足,微循环障碍;刺激,椎动脉壁分布有交感神经纤维,该神经纤维受到持续性刺激可引起椎动脉挛缩,影响供血;应力应变,余家阔[3]进行了实验性应力应变分布改变对颈椎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认为颈部软组织的异常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与颈椎骨和颈椎间盘一样不容忽视,正常颈椎应力应变改变后所致的颈脊柱的形态改变是颈椎病发病机制的形态学基础。颈椎病椎动脉型由于以上各种发病机制均使得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临床一系列症状,有眩晕、恶心、呕吐、猝倒发作及出汗等,临床检测手段有磁共振(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椎动脉造影,TCD等,目前,国内对椎动脉血流的无创性研究主要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TCD的主要表现是椎基底动脉出现收缩期血流峰速度降低。笔者观察的40例患者TCD表现也为收缩期血流峰速度降低,并通过应用葛根素观察发现,葛根素对椎基层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度有明显改善作用。从表1可见: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情况,A组较B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1),同时B组治疗也显示有效(P<0.01)。进一步说明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发作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供血改善后症状可缓解。同时从我们观察ET改变的情况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型发作时均有ET升高的改变,经治疗ET有所下降,从表2可见,A组较B组治疗后改善显著(P<0.05),同时B组治疗后ET也有下降(P<0.01)。提示葛根素对改善椎基底动脉具有明显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目前认为:扩张心脑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和冠状动脉血流量;抗血素TXA2提高前列环素PGI2及高密度脂蛋白HDL作用[4];对抗血管痉挛,降低血小板聚集及促进代谢作用;对抗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升压,降低儿茶酚胺含量。随着对葛根素近年的研究,其更多的临床作用逐渐在被发现。从我们临床观察研究,葛根素是目前治疗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症高效、安全的药物。
:
[1]王欢,李雷,王海义.椎动脉受压动物模型[J].医科大学学报,1997,26(2):3538.
[2]冯世庆,杨敏杰,孔晓红.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639.
[3]余家阔,吴毅文.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研究进展[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0,25(1):7174.
[4]崔岚,沈德秋,陶达人.葛根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4,7(1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