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 偏头痛;星状神经节阻滞;脑光电图
[摘 要]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偏头痛效果依据。方法:28例病者采用局麻药、地塞米松、维生素B12星状神经节阻滞法,注射前后测定脑光电血流图。结果:注射后脑供血情况有明显改善(占75%),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注射侧更为显著。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治疗偏头痛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方法,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脑血液循环有关,尤其是对颈动脉系供血改善显著。
[关键词] 偏头痛;星状神经节阻滞;脑光电图
偏头痛是以一侧或两侧反复发作性搏动性头痛为特征的脑血管病,主要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本文目的是探讨对偏头痛患者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效果的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20岁~55岁。患者因反复发作性头痛0.5 a以上,最长1例30 a,确诊为偏头痛;经神经科、内科等治疗效果不佳,头痛发作未能控制;本组28例病例,治疗前用脑光电血流图测试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供血障碍,确定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计划。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颈部肌肉放松,常规消毒,术者用食指,中指自胸锁乳突肌内缘触到C6横突节与颈总动脉后,将动脉推向外方,然后将穿刺针贴靠指尖刺向C6横突节下方2 cm处,当触及骨质后稍退针,抽吸无回血即可注药。
1.3 注射用药 配制为含1%利多卡因、0.125%布吡卡因10 ml,地塞米松5 mg、维生素B12 500 μg复合液。选择供血障碍严重侧或头痛侧注射(每2 d注一次,10次~12次为一疗程)。注药后分别进行交替或同时压迫双侧颈总动脉15 s(间断2次~3次),及面颞动脉。检查中同时观察患者意识、抽搐、头晕、头痛及心电、脑电图变化等。
1.4 脑光电血流图检查 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0 min脑光电血流图(北京产BC-3型)与八道脑电图仪(上海产ND-82B型)描记脑光电血流图形,进行治疗前、后监测结果对比。检查结果判定:优:治疗后脑光电血流图由异常转为正常;良:治疗后其波幅增加20%以上;可:治疗后其波幅增加10%以上;差:治疗后其波幅增加<10%者。
1.5 统计学处理 本组检查结果数据差异t检验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脑光电血流图结果 见表1。28例中有效者占75%。
表1 28例治疗前、后脑光电血流图结果(略)
2.2 治疗前、后脑光电血流图的改善与年龄关系 年轻者治疗后脑供血改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50岁者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脑光电流图变化与年龄的关系(略)
2.3 本疗法对椎动脉系供血的影响 本组有17例患者脑光电血流图合并椎动脉系供血障碍,治疗后恢复正常或减轻者各1例,而大多数患者则无改变。
3 讨论
一般认为,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是引起偏头痛发作的病理机制,但引起血管异常反应的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偏头痛的主要作用是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充分发挥自愈力和抗炎作用;局麻药又可阻断交感神经传出分支所致的正反馈,加之激素的抗炎,减少组胺的释放,改善局部供血等作用而显效。
本组对28例偏头痛患者应用布吡卡因复合液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的脑光电血流图对比,同时脑供血也有明显改善(占75%),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注射侧更为显著。并且,年轻者较50岁以上者供血障碍改善明显。这与年长者常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等器质性改变有关。有的患者头痛严重侧供血障碍较对侧轻,给予供血障碍严重侧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可能是偏头痛前驱期脑血管收缩,局部血流量减少,头痛发作期则脑血管扩张,脑动脉、静脉吻合支是开放的,出现高血流量灌注,而造成两侧脑血管间压力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而引起的“盗血现象”。
有的患者治疗后供血障碍并无明显改善,但头痛症状减轻,这是由于偏头痛的发作不仅仅是血管舒缩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结果,它还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失调状态。少数患者注射后霍纳氏征出现不明显,但脑供血障碍、头痛症状仍有显著改善。作者认为只要注射部位正确,有无霍纳氏征出现,并不一定影响治疗偏头痛的良好效果。
本组中有17例患者同时存在椎动脉系供血障碍,经过治疗后椎动脉系供血改善的仅有12%,大多数患者无变化。这是由于椎动脉系供血障碍也常可由颈椎病等器质性病变引起。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治疗偏头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尤其是对颈动脉系供血改善显著。
综上所述,脑光电血流图是一种无创、重复性好,简单易行的判定脑血管功能状态的检查方法,它用于监测偏头痛的疗效是切实可行的,不但能给临床医师的诊治提供依据,而且对观察其疗效也起到了一个量化的作用。
:
[1] 傅求真.偏头痛的心研究[J].疼痛医学杂志,1995,1:8286.
[2] 连亚军.偏头痛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发病机制关系的探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7,6:135138.
[3] 蒋建朋.偏头痛治疗新药Sumatriptan[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7:6061.
[4] 张立生,刘小立.疼痛学[J].河北:出版社,1999:226233.
[5] 丁常云.星状神经节和局部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头痛2 038例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1:5758.
[6] 刘若卓.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2,4:225226.
[7] 徐辉.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Hune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2,1:25.
[8] 匡培根.继续讲座.偏头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2,2: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