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麻醉负压吸引脂肪抽吸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纪影畅,李 宇,李宏生,许宏权,王传家

【关键词】  脂肪抽吸术;肿胀麻醉;塑形;减肥

  [摘  要] 目的:评价脂肪抽吸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58位患者肿胀麻醉下采用负压吸引器行脂肪抽吸术。结果:在随访的33位患者中,满意率90%,无脂肪栓塞、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肿胀麻醉下负压吸脂术创伤小,安全有效,恢复快。

  [关键词] 脂肪抽吸术;肿胀麻醉;塑形;减肥

  Liposuction with Negative Pression Suction Under Tumescent Technique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feasibility and effect of the liposuction.Methods 58 liposuctions were performed with negative pressionsuction apparatus under tumescent technique.Results Postoperative followup revealed that most of the cases(28/33) got satisfactory result,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occurred.Conclusion It is practicable to perform liposuction with negative pression suction under tumescent technique.

  Key words:Liposuction;Tumescent technique;Reconstruction;Reduce fat

  脂肪抽吸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严重并发症较低、手术效果较好,又不遗留明显瘢痕,已逐渐成为一项日益受到关注的整形美容手术,近2年以来,我们采用电动负压吸引器和脂肪抽吸针结合肿胀麻醉技术,在门诊为需减肥或体形雕塑的患者进行脂肪抽吸,共5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8例,男3例,女55例;年龄18岁~46岁,平均年龄32岁。体重48.0 kg~82.5 kg,平均54.0 kg。腹部18次,臀部10次,腰前部8次,大腿10次,小腿6次,其他6次,均术前检查血尿常规、血糖、心电图、胸透等未发现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1.2.1  注射局麻液配制  每1 000 ml生理盐水加入2%利多卡因20 ml、0.1%肾上腺素1 ml及5%碳酸氢钠10 ml~15 ml配制肿胀麻醉液,对利多卡因的含量可根据受术者的体重、抽吸部位、脂肪堆积量的多少、局部皮肤的松弛情况及受术者对疼痛的耐受性等做适当调整,利多卡因用量不超过40 mg/kg体重或总量不超过2.4 g为准[1]。

  1.2.2  局麻液注射  站立位标出手术范围,以脂肪堆积最高点为中心作等高线标记,在标记的预定抽吸区域的皮下脂肪组织内用20 ml注射器注射局麻液,使组织肿胀至超过标记区域外2 cm内的皮肤呈现苍白、实硬呈轻度橘皮样外观为止。注射完毕用手按摩挤压使麻醉液扩散均匀。

  1.2.3  抽吸方法  在肿胀液注射完成后即可开始抽吸,根据术区脂肪厚度选用不同直径的脂肪抽吸针。一般情况下一个抽吸部位多选择两个进针点,在临近抽吸部位的较隐蔽处用尖刀片做切口,大小与选用脂肪抽吸针的直径相等,深至皮下脂肪层,做为进针点。进针点宜两侧对称,以便相互补充抽吸。抽吸针刺入皮肤后使之与皮肤成10°~20°。开动负压吸引器,使负压达到80 kPa~93 kPa。将右手握抽吸针把柄,针头孔朝向侧方,左手放在所抽吸部位上方,感知抽吸针所到达位置和把握抽吸深度及层次,避免吸头忽深忽浅,而造成危险。然后按一定方向沿恰当层次及深度反复作拉锯式刮吸,操作中应密切观察吸出物的颜色,正常脂肪呈浅黄色,若有鲜红色出现则应立即改变抽吸方向与深度,抽吸时一般先深层后浅层,以便于掌握抽吸层次和保留适当厚度的皮下脂肪(至少5 mm~10 mm)。反复各方向刮吸后,仔细检查吸脂部位,尽可能清除凹凸不平,最后用较细的吸头在过渡区皮下少量刮吸,使区域平坦,过渡抽吸完毕。

  1.3  术后处理  抽吸完毕后,用纱布卷依次挤压抽吸区,尽量排出遗留在皮下的液体,一般不用放置引流条,切口缝合一针或不缝合。抽吸区域无菌敷料覆盖,绷带适量均匀地加压包扎。常规给予口服抗生素,无特殊不用输液。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可下地活动,1周内轻度疼痛不适,但生活能自理。术后第1天抽吸区域渗出较多,第2天必须换敷料,如放引流条一般此时给予拔除,7 d后去除敷料,改用弹力服持续3个月以上。

  2  结果

  在58位患者中,纯脂肪抽吸量最多1 800 ml(腹部),最少10 ml(面颊部),术后对33例行6个月~1 a随访,手术满意者28例,满意率90%。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为皮肤瘀斑,多数出现在腹部抽吸患者的会阴及腹股沟上方,一般1周~3周内消退。个别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抽吸区域感觉减退及凹凸不平现象,未见明显的血肿及血清肿,未发生皮肤坏死、脂肪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肿胀技术是在抽吸部位大量充注含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然后进行抽吸的一种技术,特点是局麻下手术,抽吸量大、失血少、恢复快、效果好。肿胀液的配方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其中,碳酸氢钠的作用是中和利多卡因的pH值,从而减轻局部注射后的烧灼感。肿胀液注射层次要尽可能位于浅层以麻痹皮肤中的神经末梢,浅层注射同时也可节约肿胀液的用量,肿胀液注射应一次到位完成。目前一次吸脂术的利多卡因最大用量达40 mg/kg体重。但这是以低浓度加血管收缩素及碳酸氢钠缓慢推入抽吸区域为前提。低血药浓度大剂量利多卡因在抽吸术中应用而未达到中毒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因素:脂肪组织血运差;局麻药对局部组织的机械性挤压致吸收缓慢;缩血管制剂肾上腺素的应用减缓了局麻药的吸收速度;脂肪与局麻药物的亲和作用;局麻药在手术中的较短时间内大量被吸出丢失[2]。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受术者情况灵活应用。

  多数学者认为,皮下脂肪应分为浅、深两层,浅层的组织结构比较紧密,脂肪球相对较小,深层的脂肪结构比较疏松,脂肪球相对较大,人体肥胖时,浅、深两层脂肪均有所增厚,但以深层脂肪增厚更显著。因此,我们在抽吸时主要以去除深层脂肪为主。但抽吸大腿深层脂肪时应注意不能抽吸太深以避免损伤深筋膜,引起术后行走时出现疼痛。

  吸脂时尽可能不损伤其间的纤维组织隔及血管神经。因为深筋膜浅层穿出肌肉的血管口径较粗大,而且深筋膜浅层周围有较密集的血管网,所以吸引管开口避免向下,以防出血增加,而进行浅层脂肪抽吸时吸引管开口应向下,尽量不损伤真皮血管网以减少皮肤瘀斑。另外需根据手术部位的脂肪厚度和皮下血管分布情况变换管径粗细不同的抽吸管,可有效地减少出血和组织创伤。

  脂肪抽吸术仅是减少局部的脂肪堆积,对体重的减轻有限,对全身性肥胖者以及对某些主要是腹腔内大网膜脂肪堆积肥胖者无效,不能作为减肥的首选常规手段。由于抽吸术后皮下已形成一大空隙,术后局部应立即加压包扎,7 d后需穿弹力服持续3个月~6个月,达到早期压迫止血,减少渗血、后期促使空腔周围组织粘连愈合的目的,否则达不到局部体形雕塑的理想效果。

  
 
  [1]  曹卫刚.门诊局部麻醉下大范围脂肪抽吸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0(4):211213.

  [2]  苏培茂,赵云,藏卫.负压吸引器脂肪抽吸术[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3,26(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