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关键词】 症状性锁骨下动脉
症状性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 SA)狭窄、闭塞是指SA起始部的狭窄闭塞,常伴有椎基底动脉供血(锁骨下动脉窃血症)和上肢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肢乏力、麻木、头晕、头迷、皮温低、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是一种影响患者健康生存的临床常见的血管疾病。自Bachman最早报道PTASA狭窄以来,以PTA和内支架为代表的介入治疗已成为解决症状性SA狭窄、闭塞的主要手段[1~3]。我院1994年3月至2004年12月期间采用介入技术治疗了32例SA狭窄及闭塞的患者,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21名,女11名,年龄17岁~74岁,平均54岁。主要表现:一侧上肢乏力、麻木27例,上肢皮温低9例,一侧桡动脉搏动弱20例,无脉12例,头迷或一过性晕厥7例。病程1个月~7 a。28例经血管超声检查证实SA狭窄或闭塞,4例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时发现SA病变。动脉粥样硬化2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肌纤维发育不良3例。其中并发高血压15例、并发糖尿病10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先经右股动脉穿刺入路,置入5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部造影,观察SA的狭窄程度、长度、远端血流情况及有无椎动脉窃血征象。如无血流通过则判断为闭塞。对于SA狭窄的患者,先将导丝顺行性穿越狭窄段(条件允许者置入脑保护装置至椎动脉);对于SA闭塞的患者,先用导丝尝试顺行性开通闭塞段,如顺行性开通失败,则行患侧肱动脉穿刺逆行性开通。然后送入球囊导管扩张狭窄段,如残余狭窄大于50%,则需要置入血管内支架;开通失败者,改行外科血管搭桥术。术后给予常规抗炎及抗凝治疗一周。
2 结果
32例患者造影显示:19例SA狭窄,13例SA闭塞,其中7例经顺行开通成功,2例逆行开通成功,余4例开通失败,改行外科血管搭桥术。28例均行球囊扩张成型术(PTA)。PTA后,其中24例各置入1枚内支架,余4例未置入支架(2例PTA后血流改善良好,1例术中并发脑梗死放弃治疗,1例因经济原因未置入支架)。24例置入支架的患者及2例PTA治疗的患者患侧锁骨下动脉血流改善明显,临床症状缓解。SA开通后可触及患侧的桡动脉搏动,患肢皮温转暖,麻木、乏力症状逐渐缓解,双上肢血压差小于20 mmHg(1 mmHg=0.133 kPa)。本组病例中仅有1例术后患侧桡动脉未触及搏动。随访2个月~80个月,3例再次闭塞,1例死于心衰。余患者无症状再发,超声检查SA均通畅。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检查和准备 完善各项检查,包括肝功、肾功、血常规、血型、凝血三项、血液黏稠度、生化指标、心电图及三维CT等,全面了解患者各脏器功能情况以及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范围及侧枝循环情况。测双上肢血压,术前收缩压一般相差20 mmHg以上,双侧桡动脉搏动情况,并做记录。术前1 d行抗生素过敏试验,备皮(双侧腹股沟、会阴部及患侧肘窝穿刺点周围15 cm区域皮肤),术前6 h禁食,4 h禁水。
3.1.2 心理护理和健康 由于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介入知识缺乏了解,加之治疗费用高,过程复杂,担心预后效果,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为了让患者轻松配合手术,护士应多与患者交谈,向他们介绍手术原理、方法、过程、疗效及注意事项,以及成功病例,,减轻心理压力,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顺利手术,早日康复。同时指导患者术前1 d~2 d练习床上排尿,以防术后因卧床排尿困难引起尿潴留。
3.2 术中配合与护理
3.2.1 物品及药品准备 造影导管、导丝、球囊导管、血管内支架、脑保护装置;麻醉剂(利多卡因)、造影剂、肝素钠、抢救用药等。
3.2.2 给患者予心电血氧监护 建立静脉通路,随时按医嘱给药。球囊扩张引起疼痛时,给予哌替啶等止痛剂;血管痉挛时给予罂粟碱等血管扩张药。
3.2.3 脑血管意外的观察与护理 术中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有无头痛、头迷、头晕及视物模糊,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提示医生。本组1例护士术中与患者沟通时,患者自述头晕,视物不清。立即行椎动脉造影,提示有脑梗死,经导管注入50万尿激酶溶栓,症状无缓解,遂终止手术。
3.2.4 血管破裂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球囊扩张时可能造成血管破裂出血,监测血压心率变化。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加快输液速度,并按医嘱给药。准备好血管覆膜支架,以便封堵血管破裂处。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穿刺侧肢体平伸制动6 h~8 h,观察穿刺点敷料有无血液渗出,注意穿刺侧肢体的动脉搏动情况。术后24 h连续心电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监测,病情稳定和无条件者可采用1 h~2 h进行一次人工监测。
3.3.2 鼓励患者多饮水 利于造影剂排泄,一般饮水1 000 ml~2 000 ml,必要时补液。术后即可进食,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如果尿潴留可给腹部按摩,诱导排尿,无效时导尿。
3.3.3 静脉输液时尽量使用套管针。因术后常规给予肝素钠3 000单位每6 h1次静脉注射,方便给药,同时避免因反复穿刺造成皮下淤血或血肿,减轻患者疼痛。
3.3.4 疼痛的护理 由于球囊过度扩张及支架支撑力过大,可导致管壁的过度扩张而产生疼痛,一般术后4 h~6 h发生,护士多与患者沟通分散注意力,提高疼痛的耐受性,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本组病例有3例术后出现明显疼痛,经对症后缓解。
3.4 并发症的护理
3.4.1 出血和皮下血肿的护理 由于术中及术后应用抗凝药,致使穿刺部位容易出血产生血肿。术后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2 h,包扎位置要确切,切勿过紧,以触摸到远端动脉为宜。过紧易引起疼痛及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远端足趾紫绀尽量避免使腹压增加因素,如频繁咳嗽时按压穿刺点,必要时对症止咳。保持大便通畅。一旦出血,立即用手指用力压迫,压迫点为穿刺针眼近心端1 cm~2 cm处,压力为肢体远端触不到动脉搏动为准,压迫时间为15 min~20 min(凝血功能差或术中肝素化凝血时间延长者压迫时间应适当延长)。血肿较小者,可不予特殊处理,待其吸收;如血肿压迫动、静脉则必须行血肿切开引流术。本组病例2例经肱动脉入路穿刺者术后出现上肢穿刺部位血肿,经保守治疗后血肿消退。
3.4.2 脑梗死的护理 由于术中导丝穿越开通狭窄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支撑均可造成栓子及粥样斑块碎片脱落,容易引起脑梗死(如患者条件允许,术中可使用脑保护装置以预防减少脑梗死发生)。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呼吸及肢体活动情况,如出现血压、呼吸不稳及肢体活动障碍症状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及对症处理准备。本组病例有1例术中出现脑梗死,经内科治疗好转。
3.4.3 血管急性血栓性闭塞的护理 PTA术后由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红细胞聚集在损伤部位,易形成新的血栓;支架置入的患者,在支架腔两端血流压差变小和血流持续减慢,从而导致血小板在支架表面沉积进血形成血栓。术后应用肝素钠12 000单位/d,6 h一次分次静脉注射,连用7 d。用药期间监测凝血三项,并根据结果调解抗凝药物的剂,避免抗凝不足所致栓塞和抗凝过度所致出血。如皮肤黏膜有出血点、尿血、便血及脑出血征兆,凝血三项超过正常值2.5倍时应及时通知医生,考虑减药或停药。密切观察双上肢血压及患肢桡动脉搏动情况,以便早期发现是否有新的血栓形成。本组1例患者,在护士巡回时发现桡动脉搏动较术后减弱,提示医生。经血管造影证实为血管内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后经尿激酶溶栓及PTA后,SA恢复正常血流。
3.4.4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护理 锁骨下动脉狭窄解除后,血流恢复进入脑内,此时由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不足,可引起脑过度灌注,导致脑组织水肿和出血。早期表现为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术后24 h~48 h应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呼吸,围手术期有效的血压控制是预防此并发症的有效措施,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使血压维持在基础血压2/3水平。治疗原则为降压及脱水剂治疗。本组病例无此并发症发生。
3.5 出院指导
3.5.1 出院后继续服用抗凝药,阿司匹林40 mg/次,每日两次,连服3个月。
3.5.2 定期复查凝血三项,3个月复查B超一次,检查病变SA通畅情况。
3.5.3 饮食应低脂,每日脂肪摄入量小于20 g。
3.5.4 避免患侧肢体超负荷运动,预防内支架的滑脱移位。
:
[1] Bachamn DM,Kim RM Transluminal dilatation for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J].AJR,1980,135(5):995996.
[2] Motarjeme A.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of supraaortic vessels[J].J Endovasc Surg,1996,3(2):171181.
[3] Korner M,BaumgartnerI,Do DD,et al.PTA of the subclavian and innominate arteries:longterm results[J].Vasa,1999,28:117122.
[4] 张振香.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50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4,18(8):19.
[5] 陈淑杰,徐阳,杨波,等.锁骨下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