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5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综合;三维牵引;药物;针灸
[摘 要]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三维成角快速牵引、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5例。结果:治愈98例,占72.6%;好转35例,占25.9%;无效2例,占1.5%;总有效率98.5%。结论: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综合治疗;三维牵引;药物;针灸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保守治疗仍是治疗本症的首选。我科于2003年5月至2005年4月,采用三维成角快速牵引、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135例,疗效显著,现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35例患者,均有明显腰腿痛症状与体征,经CT、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男89例,女66例,年龄16岁~64岁,病程1个月~13 a。椎间盘突出部位于L23者6例,L34者15例,L45者73例,L5S1者41例。椎间盘突出偏左侧者63例,偏右侧者29例,中央型13例。单一椎间盘突出者87例,多发型68例。
2 治疗方法
2.1 三维成角快速牵引 采用济南华飞牌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治疗。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及病变椎间盘节段设置牵引距离、倾角、转角等参数(距离50 mm~70 mm,倾角12°~20°、转角±10°~±20°)。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暴露腰部,胸部和臀腿部分别固定于胸腰板与臀腿板上,患椎间隙与胸腰板和臀腿板间隙相对应,捆绑固定好牵引带。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拇指重叠置于病变椎间盘的上一椎体棘突旁,踩下踏板开关,瞬间完成屈曲、旋腰、快速牵引,同时推压棘突使之错动。牵引过程可重复操作2次~3次。牵引后患者移至硬板床绝对卧床6 h。
2.2 药物治疗 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β七叶皂苷钠2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头孢呋辛钠1.5 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 d。
2.3 针灸治疗 取穴:病变椎间盘相对应夹脊穴(每次选二对),双侧肾俞,大肠俞,患侧秩边、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操作:采用华佗牌无菌针灸针,直径0.4 mm、长50 mm~75 mm,所取穴位常规消毒,依次进针,施以提插、捻转运针手法,使针下产生明显得气感,然后连接电针仪,选择频率为100次/s的连续波,输出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治疗20 min后除去电针仪,于肾俞、秩边、环跳等穴用3 cm长的艾条固定在针柄上点燃,施以温针灸。每天一次,治疗30 d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及体征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能恢复工作生活。好转:自觉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基本能恢复工作生活。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98例,占72.6%;好转35例,占25.9%;无效2例,占1.5%。总有效率98.5%。
4 讨论
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很多,诸如外伤、劳损、不良姿势以及椎间盘本身的退行性改变。在异常应力作用下,腰部肌肉痉挛,韧带损伤、松弛,椎体及小关节错位,造成腰椎失稳,可加快椎间盘的退变。当纤维环损伤或破裂,髓核向外膨出或突出,压迫硬膜囊和脊神经根,引起椎管内静脉丛充血,循环障碍,使神经根缺血、缺氧引发无菌性炎症。当大量炎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刺激神经根可产生根性神经痛,还可引起继发性神经损害。从而引起严重的腰腿痛症状。
三维成角快速牵引根据脊柱生物力学三维空间理论,采用机控制,实现牵引、屈伸、施转等功能同步进行。快速牵引有力地伸展腰部肌肉,使腰肌出现反射性松弛而缓解疼痛。瞬间大力牵引可使椎间隙增宽,椎间盘内压明显下降,后纵韧带张应力明显增加,在这种合力的作用下使突出物部分还纳或变形,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减轻压迫症状,还能松解神经根周围组织粘连,改善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药物疗法是保守的主要方法之一。β七叶皂苷钠具有较强的消除肿胀、抗渗出以及增强静脉张力,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同时它也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能阻断自由基链锁反应,降低其毒性并经岐化而分解。对消除神经根水肿、抑制因髓核突出而产生的炎性物质引起的神经根缺血、缺氧起到缓冲作用[1]。头孢呋辛钠是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消炎作用。能有效地阻断炎症过程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或消除炎症对神经根的损害。
本症属中医学痹症范畴。主要是因肝肾亏损、筋骨失养,再因腰部受寒、劳役、外伤闪挫等因素诱发,使腰腿部经络气血瘀滞不畅,“不通则痛”。治疗应施以补益肝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镇痛解痉之法。中医针灸疗法是治疗疼痛的有效方法。经研究证实,针刺可以促进脑和脊髓释放出K+、Ca2+、5羟色胺、内源性阿片肽等化学物质[2],可使神经递质的成分发生改变,进而阻滞痛觉的神经传导而发挥镇痛效果。灸法则是利用艾火温和的热力扩张治疗部位的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特别是致痛物质的吸收、转移和排泄,从而达到或加强止痛的效果[3]。电针能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对慢性神经源性痛有即时镇痛和累积镇痛的效应[4]。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发病机制,采用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加以综合运用,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
[1] 篮旭,刘雪梅,葛宝丰,等.β七叶皂苷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矫形外科杂志,2000,7(6):572573.
[2] 梁繁荣,刘雨星,陈瑾,等.电针镇痛后效应与脑干5HT、下丘脑EP含量的关系[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3):37.
[3] 陈美仁,王萍,成钢,等.温针灸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痛阈位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12):831833.
[4] 曹福元,姚开辉,殷光甫,等.电针对慢性神经源性痛大鼠痛行为反应和脊髓背角NOS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5,30(4):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