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伟东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2型糖尿病;降糖药;成本―效果分析

  [摘  要] 目的:比较5种用药方案2型糖尿病效果。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二甲双胍(A)、格列齐特(B)、吡格列酮(C)、格列吡嗪(D)、阿卡波糖(E)治疗2型糖尿病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法。结果:A、B、C、D、E 5组的药物的成本分别为21.13元、68.13元、607.2元、46.69元、227.12元:在控制空腹血糖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86.2%、85%、87.5%、88.23%;成本效果比分别为0.26、0.79、7.14、0.53、2.57。在控制餐后2 h血糖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78.9%、90%、81.2%、88.23%;成本效果比分别为0.29、0.86、6.75、0.58、2.58。结论:在控制空腹血糖为主时,以选择A组方案更经济,而控制餐后2 h血糖或以控制餐后血糖为主时,以选择D组更合理,更符合药物经济学原则,具有向临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 2型糖尿病;降糖药;成本―效果分析

    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主要是由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等全身性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亦即2型糖尿病居多,如不能长期维持血糖接近正常水平,易并发心血管、肾、视网膜、神经、皮肤等组织器官的病变而致残或致死。因此,糖尿病用药的安全、经济、有效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5种常用的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列齐特、吡格列酮、格列吡嗪、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进行经济学分析,评价和比较它们的成本及效果,为临床选择有效经济的治疗药物提供。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查阅2003年3月至2005年10月我院门诊体检统计单据,汇总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1]的患者病例,根据处方中用药记录筛选出分别应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吡格列酮、格列吡嗪、阿卡波糖的8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41例,年龄40岁~68岁,平均(64.5±12.4)岁。分成5组:A组15例,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组。B组19例,采用格列齐特治疗组。C组20例,采用吡格列酮治疗组。D组16例,采用格列吡嗪治疗组。E组17例,采用阿卡波糖治疗组。详见表1。表1  病例基本资料(略)

  1.2  治疗方法 

  A组:二甲双胍(天津新新药业生产)0.25 g/片,口服,一次0.25 g~0.5 g,每日3次。B组:格列齐特(商品名:达美康 天津新新药业生产)80 mg/片,口服,每次80 mg,每日2次。C组:吡格列酮(商品名:瑞彤 江苏恒瑞药厂生产)15 mg/片,口服,每次30 mg,每日1次。D组:格列吡嗪(商品名:迪沙 山东威海迪沙药业生产)2.5 mg/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1次。E组:阿卡波糖(商品名:拜糖平 拜耳医药经销)50 mg/片,口服,每次25 mg,每日3次。以上各组疗程均为8周。每隔1周复查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降糖药剂量。

  1.3  疗效判断 

  根据卫生部疗效制定标准[1],分为:显效:空腹血糖<7.2 mmol/L、餐后2 h血糖<8.3 mmol/L。有效:空腹血糖>7.2 mmol/L而<8.3 mmol/L、餐后2 h血糖>8.3 mmol/L而<11.1 mmol/L。无效:无变化或下降值<10%。

  1.4  成本的确定 

  根据药物经济学原理[2],某一特定治疗方案的成本应该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并以货币单位量化。其中,直接成本是指与特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包括药品费用、治疗费用和检查费用以及因药品不良反应所增加的费用、间接成本指因疾病导致患者及其家庭产生的所有经济损失,如费,误工费等;隐性成本指患者因疾病而遭受的痛苦、悲伤、精神创伤等,鉴于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以门诊治疗为主,本文略去住院、护理、时间、检查等费用。其他如交通费、误工费等间接成本比较困难,对隐性成本的转换和计算无统一的方法,为避免造成数据偏差,本研究对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忽略不计,故本研究中的成本仅对药品费用进行比较。

  药价按2005年10月我院药品零售价标准:二甲双胍片(天津新新药业生产,规格0.25 g×48片/盒,单价3.22元/盒);格列齐特片(商品名:达美康 天津新新药业生产,规格:25 mg×60片/盒,单价36.5元/盒);吡格列酮片(商品名:瑞彤 江苏恒瑞药厂生产,规格:15 mg×7片/盒,单价37.95元/盒);格列吡嗪(商品名:迪沙山东威海迪沙药业生产,规格:2.5 mg×80片/盒,单价33.35元/盒);阿卡波糖片(商品名:拜糖平拜耳医药经销、规格50 mg×30片/盒,单价88.49元/盒)。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以显效、有效例数合计为有效病例,计算有效率:即有效率(%)=(显效病例+有效病例)/总病例数×100%。结果见表2。表2  5组药物疗效比较(略)表3  5组药物空腹时降血糖的成本―效果分析(略)表4  5组药物餐后2 h降血糖的成本―效果分析(略)表5  5组药物对空腹血糖的敏感度分析(略)表6  5组药物对餐后2 h血糖的敏感度分析(略)

  2.2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达到效果的成本最低,采用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表示,C/E表示单位疗效所花费的成本,△C/△E是以最低成本为参照,其他方案与之相比而得到的增量成本―效果比,结果见表3、表4。

  2.3  敏感度分析 

  这里假设药品费用分别下降10%,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见表5、表6。

  3  讨论

  根据药物学原理,C/E越小意味着单位效果所需成本越低,该方案实施就越有益;△C/△E越小意味着单位增量效果所需追加的成本越低,该方案的实际意义就越大。从表3可知,在降低空腹血糖时,药物A较其他4组更具有经济性。从表4可知,虽然在降低餐后血糖仍以药物A费用最低,但总有效率不及C、D、E组。根据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的用药原则,成本效果分析注重于选择成本最合理、疗效最好、安全性最高的方案。在控制空腹血糖方面,5种药物的总有效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格列齐特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增加单位效果需多花费7.58元,吡格列酮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增加单位效果需多花费39.07元,格列吡嗪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增加单位效果需多花费3.41元,阿卡波糖组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增加单位效果需多花费元,故综合看,二甲双胍药物最优。在控制餐后血糖方面,C、D、E组药物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和B组,三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格列吡嗪组在二甲双胍组的基础上获得单位增量效果所增加的成本仅为3.24元,易为患者接受。敏感度分析也进一步支持了该结论。故综合看,C组药物最优。

  因此,我们在临床选药时,不能以贵为优,而应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努力发挥药物治疗的最大价值效应。因此笔者建议在控制空腹血糖为主时,以选择二甲双胍为佳,而控制餐后血糖或以控制餐后血糖为主时,以选择格列吡嗪为佳。

  :

  [1]黄昭德.伏格列波糖对2型糖尿病降糖作用的临床观察[J].药学杂志,2000,20(9):554556.

  [2]药物经济学[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9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