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2003年交通事故流行病学分析
【关键词】 事故
[摘 要] 目的及方法:对大连市2003年发生的3 868起交通事故伤害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结果:2003年共发生交通事故3 868起,造成590人死亡,698人受伤,死亡率为10.35/10万。高发年龄为21岁~50岁的青壮年。摩托车和行人是车祸的高危人群,占死亡总数的67.9%。机动车驾驶员原因导致的事故占总事故的92.3%。结论:机动车驾驶员因素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伤亡的主要人员是具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摩托车和行人是车祸的高危人群。改善交通环境、加强交通管理以及提高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对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交通事故;伤害;流行病学
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以及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事故伤害已成为目前我国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大连市是一个快速的新兴城市,人口数570.2万,公路总长度为4 300公里,机动车辆总计42万辆。在大连交通事故是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壮年人群的首位伤害因素。本文对大连市2003年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学分析,为进一步控制和预防交通事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3年度大连市交通事故统计报表。
1.2 统计分析方法
SAS6.12统计分析软件和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系统的事故数据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事故的基本情况
2003年大连市发生交通事故3 868次,造成590人死亡(死亡率10.35/10万),698人受伤(伤残率12.25/10万),直接损失26 166 862元。
2.2 事故的流行病学特征
时间分布:全年事故起数以1月份,11月份,12月份居前三位,分别占全年事故总数的9.5%,9.0%,8.9%。3月份发生事故最少,占6.5%。在一天中9:00~12:00,14:00~16:00事故发生最多,特大和重大事故也以9:00~10:00最多。道路类型分布:事故在主干道、一级路、二级路发生最多,分别占全年事故总数的32.3%、15.3%、14.1%,高速公路最少,为0.83%。在横断面为混合式的道路事故发生最多,占事故总起数的53.8%,其次为分车分向式,占27.7%,在分车式道路上事故发生最少,占3.7%。事故的原因分布,见表1。机动车驾驶员原因导致的事故占总事故的92.3%。事故中的伤亡人员情况,见表2。在2003年度中590人死亡,698人受伤。伤亡人员的年龄主要在21岁~50岁之间。死亡人员的交通方式(见表3)以摩托车及步行和乘车为主,分别为19.6%和48.3%。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情况,2003年度交通事故共导致直接经济损失2 617万元。其中机动车驾驶员原因导致的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 516万元。表1 2003年大连市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原因(略)表2 2003年大连市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员年龄分布年龄(略)表3 伤亡人员的交通方式分类(略)
3 讨论
事故是一种常见、多发而且死亡率高、后遗伤残率高、总体损失大的社会性灾害。据报道[1],我国的车祸死亡率是城市人群中男性公民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大连市2003年度共发生交通事故3 846起,死亡590人,伤698人,造成直接损失2 650万元。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交通事故主要以冬季为主。1月份、11月份、12月份分别列前三位。这主要与冬季气候恶劣,路面湿滑有关。在一周中各日发生事故起数的差别不大[2]。在1 d内,9:00~10:00为第一次事故发生高峰,14:00~16:00次之。事故发生的高峰时段并未出现在行车高峰期,这一方面说明我市交通管理部门在行车高峰期的管理十分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经过行车高峰期后,驾驶员的麻痹思想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统计资料还显示出,有无交通控制、标志、标线以及道路是否分车分向,与交通事故发生起数有关。可以提示通过大力加强道路交通控制,改善道路交通指示控制设施,可以减少车祸的发生。在警力有限,道路交通指示控制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加强交通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就人车路和环境诸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人是车祸的主要因素,机动车驾驶员与非机动车驾驶员所造成的车祸约占总数的97%。人的原因中,也以机动车驾驶员为主。驾驶员的自身生理、心理素质与交通事故密切联系。因此金会庆等[3]认为,推行驾驶适性检测,控制驾驶员因素是目前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治理交通安全状况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本分析结果支持这一观点。统计资料显示,酒后驾驶和疲劳驾驶所占比例为7.68%和0.72%。在美国,归属于疲劳驾驶的车祸占总数的3%。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市归属于疲劳驾驶的车祸占总数的25%[4]。而饮酒在国外也是交通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5]。结果还显示,伤亡人员的年龄构成以及交通方式构成与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伤的分布基本一致[6],但也有我市自己的特点。例如,我市是一个丘陵城市,骑自行车的人很少,因此与自行车相关的交通事故只占2%,相对于其他城市明显偏低。由此可见针对本市交通状况,制定交通管理措施,同时对易受伤人群加强教育、增强防护意识,是控制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
:
[1]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汇编[C].北京.公安部交通管理局,1997:767.
[2]周继红,朱佩芳,王正国,等.重庆市区道路交通事故抽样调查分析[J].创伤杂志,1999,15(2):8992.
[3]金会庆,张树林.驾驶适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创伤杂志,2000,16(4):197199.
[4]Beiness DJ.Driving while impaired the role of risktaking alcohol and age[C].Proceeding of RiskTaking Behavio Rtraffic Safety Symposium.Cape Cod MA,1997:1922.
[5]Mclean AJ.Reducing alcohol reated casualties form road crashes C.Proceedings of 14 th World Congress of IAATM[J].Singapore,1995:7184.
[6]王正国.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伤流行病学1998年回顾[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5):30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