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淋巴管瘤的声像图表现探讨
【关键词】 超声诊断;囊性淋巴管瘤;良性肿瘤
[摘 要] 目的:探讨囊性淋巴管瘤的声像图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近年来经手术及病理结果证实的25例囊性淋巴管瘤声像图资料。结果:本组25例声像图均表现为囊性肿块,其中单房囊肿7例(占28%),多房囊肿15例(占60%),混合性肿块3例(占12%)。彩超检查13例(占52%)肿块未检出血流信号,12例(占48%)在囊壁和间隔可见彩色血流信号,混合性肿块者3例囊内实质性部分均可见少许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检测到低速动脉血流频谱。结论:超声检查对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和随访有较高实用价值。
[关键词] 超声诊断;囊性淋巴管瘤;良性肿瘤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囊性淋巴管瘤病例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个月~32岁,平均年龄18岁。其中10岁以下16例,占64%,发生于颈部14例,头面部6例,腋下3例,臀部1例,腹股沟区1例。所有病例均以触及质地柔软的无痛性包块前来就诊。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 MHz~10 MHz。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进行纵、横、斜切多方位探查,检查时注意观察病变大小、形态、壁及内部回声表现,肿块与其周围组织关系。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肿块的血流状况,脉冲多普勒测量血流峰值速度。
2 结果
2.1 二维超声检查 本组25例患者声像图均表现为囊性肿块,肿块大小不等,最小的20 mm×15 mm×12 mm;最大的85 mm×45 mm×37 mm。其中单房囊肿7例(占28%),表现为椭圆形和扁圆形暗区,壁薄,光滑或稍毛糙,后壁回声增强(见图1);多房囊肿15例(占60%),形状可呈分叶状,囊肿中可见不规则高回声光带将其分隔成多房状(见图2),间隔薄。混合性肿块3例(占12%),囊内可见强弱不均的囊实性混合结构(见图3)。有7例于暗区内可见点状或絮状沉积性回声,5例壁增厚。
2.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13例(占52%)肿块未检出血流信号,12例(占48%)在囊壁和间隔可见点状及短条状彩色血流信号,混合性肿块者3例在囊内实质性部分均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见图4),频谱多普勒检测到低速动脉血流频谱(收缩期峰值流速5 cm/s~25 cm/s)。
2.3 手术及病理结果 本组2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囊淋巴管瘤,其中有3例为为淋巴血管瘤。
图1 单房囊性肿块,壁薄光滑(略)
3 讨论
3.1 囊性淋巴管瘤的发生机制 囊性淋巴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又称囊性水瘤,常见于小儿及青少年,好发于头颈部、腋下、四肢、躯干等浅表组织内,儿童期即可诊断,个别病例在成年后才发现,临床上多无症状,以局部包块就诊。囊性淋巴管瘤属淋巴管发育畸形,一般认为是来自淋巴管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1],本病的形成是胚胎发育时期静脉丛中的中胚层裂隙融合形成大的原始淋巴管囊与静脉的沟通,囊腔扩大而成囊性淋巴管瘤。其构成是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充有淋巴液,囊壁内为正常的内皮细胞,外为薄的胶原纤维。因原始胚胎淋巴囊发生于颈部、腹膜后髂内静脉,故囊性淋巴管有3/4发生于颈部,1/5发生于腋下,其余发生于腹膜后等[2]。本组病例大多数发生于颈部、头面部及腋下。
3.2 囊性淋巴管瘤二维超声表现[3,4] 椭圆形或扁圆形囊性肿块,有的可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内多有高回声分隔,有包膜,囊壁薄,瘤体常较大,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一般不浸润肌层。囊内为均匀的液性暗区,部分可见暗区内点状及絮状沉积物,囊壁增厚(本组7例),此时多伴有囊内出血或感染。部分囊实混合性肿块表现为囊内较多分隔和高低不等的实性回声,病证实为淋巴管瘤中混杂有血管瘤组织,称之为淋巴血管瘤。肿块较大者可对周围组织产生推挤压迫。如压迫颈部血管、肠管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本组中约半数病例囊性淋巴管瘤内部及周边未检出血流信号,其余半数病例在囊壁及分隔上可见点状及短条状血流信号。囊实混合性肿块者于实质性部分可见血流信号,脉冲波多普勒可检测到低速动脉血流频谱,本组检测到的血流峰值速度分别为5 cm/s~25 cm/s不等。
3.3 囊性淋巴管瘤发生于颈部及颌面部者,根据声像图表现结合患者年龄等,多不难鉴别,当囊内出现点状及絮状沉积物或囊实性肿块者,有时需与颈部其他实质性病变伴有液化坏死或囊性变时相鉴别,比如脂肪瘤和纤维瘤,有报道认为[5]彩超观察血流状况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发生在腹股沟处的囊性淋巴管瘤应与精索鞘膜积液和腹股沟斜疝加以区别。
3.4 囊性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超声检查可以发现病变,明确病变的范围,根据内部是否有实质性回声和分隔情况判断是否混杂有血管瘤组织,判断是否合并出血或感染,对颈部大血管是否有压迫,是否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等,从而对临床选择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资料。多数囊性淋巴管瘤位置浅表,成像不受其他组织干扰。超声显示囊性病变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应用高频超声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结合年龄及发病部位等临床特点:具有准确性高、简便迅速、无创伤、无痛苦等优点,可作为本病首选检查方法。由于淋巴管瘤常见术后复发,超声也是术后随访的主要手段。
:
[1] 丁学强,许鸿生.口腔疾病[M].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67.
[2] 贾译清.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14.
[3] 刘明辉,李瑞珍,李胜利,等.淋巴管瘤的超声影像诊断[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9(12):720.
[4] 邱逦,罗燕,张梅,等.淋巴管瘤的特征及其超声诊断[J].医学影像技术,2003.
[5] 傅先水,董宝玮,梁萍,等.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