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惠萍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脑梗死;高敏

    [摘  要]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方法:对55例脑梗死患者和49例对照者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6。结果:脑梗死组的hsCRP和IL6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组hsCRP与IL6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参与诱导hsCRP的合成,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过程。

  [关键词] 脑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动脉粥样硬化(AS)有直接的关系,而炎症与AS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紧密相关[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肝脏分泌的白细胞介素6(IL6)调控下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是最常用的炎症指标[2]。本实验分别检测了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以探讨两者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患者组  共收集我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4.5±10.6)岁,所有病例均依据第4届全国脑血管会议(1995年)制定的标准诊断,且经CT或MRI证实。按Pullicino公式脑梗死灶体积将其分为小梗死组(<4 cm3)、中梗死组(4 cm3~10 cm3)和大梗死组(≥10 cm3)。

  1.1.2  对照组  共49例,其中男25例,女24例,平均年龄(62.1±9.3)岁,为健康体检者,未发现有心、肝、肾、脑等疾病。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所有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后24 h内空腹抽血5 ml,分离血清置-20 ℃冰冻保存待测。hsCRP采用散射比浊法,在DADEBehring 100全自动特定蛋白仪上测定,原装配套试剂盒。IL6的检测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试剂购自北京晶美生物技术公司。

  1.2.2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表示,应用PEMS3.1医学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q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与IL6水平分析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 hsCRP与IL6均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发现,患者组的hsCRP与IL6呈显著正相关(r=0.80),而对照组的hsCRP与IL6之间则无相关性(r=0.10),见表1。

  表1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与IL6水平(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3种不同体积梗死组hsCRP与IL6水平分析  患者小梗死组与中梗死组、中梗死组与大梗死组及小梗死组与大梗死组之间两两比较发现,随着病变的加重,hsCRP与IL6均呈增高的趋势,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发现,每组两指标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0、0.60、0.56,见表2。

  表2  3种不同体积梗死组hsCRP与IL6水平(略)

  注:与中梗死组比较,△P<0.05;与大梗死组比较,△△P<0.05;与大梗死组比较,☆P<0.01。

  3  讨论

  脑梗死系指脑血管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相应血管的闭塞,并由此产生血管供应区脑功能损害和神经症状的一群临床综合征。其中血管的异常是主要的病变基础,而动脉粥样硬化则是最常见的病因[3]。实验室和临床证据已证实动脉粥样硬化不是一种简单的脂质沉积病,相反地,全身性的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的起始和进程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2]。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在硬化斑块成分中占据重要比例,而且在斑块解体部位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因子大量产生,包括IL6,TNFa等,进一步导致肝细胞产生大量急性时相反应物如CRP等。因此CRP常被用来更好地了解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4]。本实验的数据说明,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过程中,CRP是反映疾病演进的一个标志。

  IL6是炎症反应的一个中枢性调节者,对平滑肌细胞具有促有丝分裂的作用,刺激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诱导纤维蛋白原分泌和肝急性时相蛋白(如CRP)的生成[5]。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大量炎性细胞的浸润,使IL6的分泌增加,又促使肝细胞处于应激状态大量分泌CRP等。本实验中,患者的hsCRP与IL6皆呈显著正相关,可能就证实了这一点。而另有报道[6],IL6水平还可以反映隐藏的斑块炎症和破裂可能性的大小。由于笔者未对两指标作动态的检测与观察,因此hsCRP与IL6两者的关系,还应作进一步的分析。

  总而言之,hsCRP与IL6可能共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过程,两者联合检测对于阐述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脑梗死的提供了新的途径。

  :

  [1]  陈柏培,荆国杰,刘庆荣.心脑血管急症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10111.

  [2]  蔡文灿.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应用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315316.

  [3]  陈灏珠.实用内[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692670.

  [4]  王前,郑磊,曾方银.超敏C反应蛋白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542543.

  [5]  HojoY,IkedaU,KatsukiT,et al.Interleukin 6 expression in coronary circulation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 as a risk factor for restenosis[J].Heart,2000,84:8387.

  [6]  Davies MJ.The 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Heart,2000,83:36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