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氟乙酰胺中毒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闫慧,王希艾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氟乙酰胺中毒;临床观察;护理

    [关键词]氟乙酰胺中毒;临床观察;护理
   
  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效剧毒的有机氟杀虫剂,由于其毒性标志不突出及使用存放不当,导致部分幼儿及儿童误食中毒,极大地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现将我院住院中毒患儿的护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54例,年龄1岁~2岁8例,2岁~5岁30例,5岁~8岁16例,男34例,女20例。患者来源42例,城市12例,中毒途径:全部为消化道误食。发病至就诊时间:最早1 h~2 h,最迟达8 h,临床分度[1],轻度32例,中度18例,重度4例。预后:52例全愈,2例留有智力障碍。

  2  临床表现

  2.1  生命体征  呼吸略增快,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重症者有痰堵;脉率多强有力,略快;血压基本正常,或收缩压略高;瞳孔等大等圆,重症者对光反射迟钝。

  2.2  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与中毒程度密切相关。轻度,意识清楚,精神萎靡或烦躁惊恐;中重度,则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甚至昏迷,昏迷时间越长,愈后就越差。

  2.3  惊厥  是氟乙酰胺中毒的首发症状,其机制[2]是氟乙酰胺进入人体后阻断了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的氧化,ATP来源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轻者表现为间断性四肢肌肉痉挛性抽动,重者频繁惊厥或惊厥持续状态。

  3  护理

  3.1  特殊护理

  3.1.1  洗胃导泻  及时彻底地洗胃,是减少毒物吸收,缓解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因此,不论就诊早晚,入院后即刻洗胃。清醒合作的患儿,采取自饮催吐洗胃法[3]而对于清醒不合作及意识不清者,采用简易装置洗胃[4],直至洗出液清晰透亮,随后再自胃管注入20%甘露醇100 mg[5]以利于毒物更加彻底,快速排出。

  3.1.2  建立静脉通路  迅速及时地建立静脉通路是抢救成功的另一有效措施,及时准确地给予镇静、解痉、降颅压、补充液体等,患者症状迅速得以控制,为了便于抢救及治疗,减少反复穿刺,多采用两侧颞浅静脉留置针,留针期间要做好各项护理,预防静脉炎及其他并发症。

  3.1.3  镇静药的应用及观察  合理使用镇静药可有效控制惊厥或惊厥持续状态,如安定、鲁米片、冬眠灵、5%水合氯醛等药遵医嘱单独或交替给药,能迅速控制惊厥,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幅度及肌张力防止发生呼吸抑制。

  3.1.4  解毒剂的应用  乙酰胺是氟乙酰胺中毒有效的解毒剂,必须早期足量使用,以减轻机体的损害。可肌肉注射100 mg/kg,每日2次,此药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大,可行局部热敷每次20 min,温度55 ℃~65 ℃,以缓解疼痛减少硬结发生。

  3.1.5  吸氧  及时有效吸氧,以缓解低氧血症,减轻对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损害,采用鼻导管吸氧,注意清洁鼻腔及口咽部分泌物避免无效吸氧。

  3.2  一般护理

  3.2.1  入院后处理  入院后立即入监护病房或抢救室,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随时做好各种抢救的准备。

  3.2.2  昏迷的护理  患者以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拍背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黏稠不易排出时可行超声雾化吸入,抽搐剧烈或躁动者可用床档或束带以防坠床,用开口器,牙垫预防舌咬伤等意外,做好皮肤护理,及时清理污物、更换衣被。

  3.2.3  饮食及热量补充  轻度者经洗胃导泻后4 h~6 h可逐渐由流食、半流食到普食,中重度者应禁食,待病情稳定后鼻饲以保证机体营养物质的供给,做好鼻饲的护理,胃管定期更换消毒。

  3.3  恢复期护理

  3.3.1  经过有效护理后,患儿症状得到控制,部分重症儿在此阶段可出现精神症状:幻觉、幻听、惊恐、谵语、尖叫等,可给以鲁米那、安定、丙戊酸钠等药口服至症状消失,做好心理护理,向家属及患儿做好解释工作,稳定其紧张情绪,配合治疗。

  3.3.2  消化道误食是患儿意外伤害的一种途径,加强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及合理安全的应用杀虫剂是预防意外伤害的关键,对住院患儿及家属以图片宣教,工作座谈等方式进行有关知识传授,使他们了解有毒杀虫剂的使用及保管方法以及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同时家长要做好监管工作,杜绝儿童此类意外的发生。

  氟乙酰胺中毒是一种可预防性疾病,加强有毒杀虫剂管理,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可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及时、有效、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是促进儿童机体康复的关键。

  

  [1]  陈世铭,高连永.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救治[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31132.

  [2]  潘小红.急性氟乙酸钠中毒30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1996,34:200.

  [3]  周秀华.急救护[M].第2版.北京:技术出版社,2002:209211.

  [4]  杨艳芳.两种小儿洗胃方法效果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5758.

  [5]  张鸿斌.甘露醇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23):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