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14例疗效分析
作者:唐红平,田华,王晶,李兵,钟敏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分析114例患者的临床特征,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随访观察3个月~6个月,对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B超改变进行了评估。结果:114例患者中治愈36例,显效42例,有效36例,无效0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肯定,为目前该病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
慢性盆腔炎多因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临床上除了有感染史外,多有月经不调,下腹隐痛或钝痛,经量增多,阴道分泌物增多,可继发不孕。若不规范治疗,常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痛苦,影响正常生活,单一疗法疗效欠佳。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114例慢性盆腔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及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最大50岁,最小20岁,其中20岁~30岁54例,30岁~40岁44例,40岁~50岁16例。病程最长15 a,最短0.5 a。随访时间3个月~6个月。
1.2 临床特征 经期延长46例,经量增多16例,下腹隐痛或钝痛80例,阴道分泌物增多20例,继发不孕10例,妇科检查和B超提示盆腔包块24例。
1.3 治疗方法
1.3.1 西医治疗
1.3.1.1 一般治疗 解除患者顾虑,增强战胜疾病信心,坚持配合治疗,注意平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急性发作。
1.3.1.2 抗生素治疗 一种广谱抗生素或药敏试验所示敏感药+灭滴灵静脉点滴,10 d为一疗程。一般2个疗程~3个疗程。
1.3.1.3 物理治疗 微波圆形电极置于下腹处距离10 cm,功率80 W~100 W,每次20 min~30 min,每日一次,10 d一疗程。一般2个疗程~3个疗程。
1.3.2 中医治疗 中药灌肠方[1]:败酱草30 g、鱼腥草30 g、赤芍15 g、丹参15 g、川楝子9 g、柴胡9 g浓煎成100 ml,药温38 ℃左右,保留灌肠。灌肠前排空大小便,灌肠后侧卧15 min以上,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经期停用,一般2个疗程~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或B超显示盆腔包块较治疗前缩小1/2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均有改善,B超显示盆腔包块较治疗前缩小1/3~1/2。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
2 结果
114例患者中治愈36例,显效42例,有效3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由急性盆腔炎演变而来,其主要病原体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及寄生虫等。一般途径为不洁性交、宫内节育器、寄生虫等因素,由血液淋巴或沿生殖器黏膜上行蔓延或直接蔓延导致。
病理基础为盆腔内炎性渗出,器官粘连,局部组织增厚,瘢痕增生,形成包块等。解剖结构方面盆腔与直肠位置比邻,其静脉丛互相吻合。中医学认为妇女经期、产后、血室正开、摄生不慎,经期同房或盆腔手术消毒不严等均可导致湿热(毒)之邪入侵胞宫、胞脉、胞络、冲任,阻滞气血而起,病久湿热瘀滞遏伏不去,留恋下焦,故我们以清热解毒,化瘀利湿为法,采用通过直肠吸收的保留灌肠法。选用灌肠方中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肿、祛瘀止痛作用。鱼腥草[2]所含槲皮素,槲皮甙及异槲皮甙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抗炎作用,能显著抑制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还有抗内毒素作用,且能显著促进人外周血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赤芍[3]清热凉血:其主含芍药甙、牡丹酚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多种致炎剂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和水肿以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排脓生肌作用。川楝子具有苦寒降泄,清肝火、泄郁热,行气止痛作用。柴胡[4]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和钩端螺旋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柴胡热水提取高分子组分:柴胡多糖、柴胡果胶多糖等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以上药物水煎灌肠吸收后迅速进入盆腔各脏器血循环,避免有效成分受胃酸、消化液及肝脏的破坏而直达病灶,发挥药效,使疗程缩短,疗效提高。
微波[5]是一种高频率波,机体组织对微波吸收率高,其穿透力较弱,产热均匀,温热等良性刺激,透入盆腔组织,可提高其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以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散,疗效显著。且可准确限定部位,操作方便。
综上所述,慢性盆腔炎因长期炎症刺激造成生殖器官周围粘连,抗炎药物不易深入炎症组织内部发挥作用。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为宜。
:
[1] 吕执政,郝瑞福.常见病最新疗法[M].第1版.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4:243.
[2] 沈映君.中药药[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6.
[3]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4285.
[4]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6,138.
[5] 王大琬,丛克家.妇产科疾病治疗学[M].第1版.天津:天津技术出版社,20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