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心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韩瑞琳,杨法,肖慧敏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胆心综合征;心电图;胆道疾病

  [摘  要] 目的:探讨胆心综合征患者前后临床症状与心电图变化关系及对心脏的影响。方法:对193例胆心综合征患者分别进行针对心脏及胆系疾病的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心电图STT改变及心律失常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胆心综合征患者经过针对胆病治疗(手术切除胆囊或给予消炎、利胆、解痉等治疗)后,心脏情况及心电图较前显著改善(P<0.01),而对患者进行针对心脏的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治疗,疗效较差。结论:有胆系疾病的心脏病患者注意是否为胆心综合征并早期进行胆囊切除术及给予消炎、利胆、解痉等针对胆系疾病的治疗,以使相关症状消失或减轻,心脏功能及心电图得到改善,避免心脏发生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

  [关键词] 胆心综合征;心电图;胆道疾病

  胆心综合征是指急性胆系疾病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及心电图异常出现心脏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综合征。而胆系疾病在急性腹部外科疾病中,仅次于阑尾炎居于第二位,但患者多因胸部不适就诊于内科,同时又常伴有心电图等的改变,易使内科医生以冠心病收治入院,而致延误治疗。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现将我院1998年至2004年收治的193例胆心综合征患者,均患有胆道疾患史,且经B超证实,其中男性117例,女性76例,年龄为35岁~68岁(平均48岁),首诊时均缺乏典型胆绞痛、发热、莫菲氏征等典型症状,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部疼痛或不适,呈持续性痛89例,阵发性痛104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分别进行针对心脏治疗(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治疗)和胆系疾病的治疗(胆囊手术及利胆、消炎等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STT改变及心律失常等进行观察分析。心电图描记用日本光电3321型12导心电图仪,以ST段压低≥0.05 mV、T波低平或倒置为异常,心律失常主要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束支传导阻滞[1]为主,并用东芝Nemio 10型超声诊断仪进行胆道及胆囊B超检查明确。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针对胆系疾病进行治疗,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均为P<0.01;心电图改变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心律失常及束支传导阻滞明显减少,均为P<0.01,见表1。

  表1  193例胆心综合征不同方法治疗前后对比例(略)注:与针对胆系疾病治疗前后比较:*P<0.01

  3  讨论

  1909年Babcock氏首先报道胆心综合征,1977年俄国学者提出了胆心综合征的概念,指出它有心血管症状及心电图异常改变,而心脏多无原发性病变,在胆系疾病治愈后,症状可消失,心电图明显好转[2];1981年Schwartz等报道,在109例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中,63%有冠心病症状。胆心综合征发病机制为胆道高压及神经反射,由于心脏、胆囊感觉神经在T4~5神经处发生交叉,T5~8神经处重叠,当胆管内压力增高或痉挛等刺激产生的冲动,通过脊髓同节神经,由迷走神经引起冠状动脉血管间接的收缩,致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心肌收缩受抑制,心搏量下降,使冠状动脉血流量进一步下降,最终导致心肌缺氧,从而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电图STT等改变[3];血脂代谢异常:血脂,特别是胆固醇的增高,是形成胆石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其次肥胖、糖尿病、少活动、进食过多动物脂肪或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为易患因素[4];胆道感染:对心肌的损害不仅仅是细菌毒素的直接作用,还包括体温、电解质、循环血量、内环境pH值等的影响及能量、营养代谢紊乱的影响,使心肌耗氧量增高冠脉相对供血不足,胆病诱发的胰酶血症及其产生的心肌抑制因子会进一步加剧心脏的损害,而胆汁淤滞或排泄障碍导致的高胆汁血症,可影响正常心率,胆病所致的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是致临床心电图改变的常见原因[4];胆道心脏内分泌;近年来研究证实:心血管系统也是个重要的内分泌系统,胆囊及胆管系统壁内除了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纤维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还有肽能神经纤维、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脑腓肽(ENK)、生长抑素(SST)、蛙皮素和胆囊收缩素(CCK)的神经递质的纤维,VIP、SST、SP均有抗利胆作用,VIP及SP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调节起重要作用[5]。

  胆心综合征与冠心病在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上较为相似,易使临床医生误诊,根据本文以上资料及报道,对有心绞痛表现的患者应注意询问有无上腹部隐痛史,及症状发作与饮食、运动、情绪波动等的关系,因此,胆系疾病已确诊的患者,应考虑为胆心综合征的可能,并且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如以往诊断为“冠心病”,也要注意检查有无胆系疾病。因为心绞痛与此有关,而胆绞痛多在脂肪餐后或休息时发作;并且胆系疾病引起的心绞痛、心律失常,次数较频繁,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酯类无效,经B超或胆道造影可显示胆道疾病的阳性检查结果。胆心综合征引起的心电图变化,为可逆性改变,去除病因后,心电图可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本组资料针对胆系疾病前后即差异有显著性(P<0.01)。少部分患者胆心综合征与冠心病并存,经治疗后,胆病改善或好转后,心血管症状仍存,但心电图及心律失常明显好转。

  因此胆心综合征患者应早期及时进行针对胆系疾病的治疗,避免心脏因长期受损害发生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但在发作期不宜手术,心脏症状、心肌缺血明显,应积极进行扩冠、营养心肌等治疗,提高心脏对手术的耐受性,手术采用全麻以阻断胆心反射弧,避免因牵拉胆囊或胆管探查时发生胆心反射[6],大部分患者术后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下降或消失,对不宜手术治疗者,予以解痉、抗感染及口服消炎利胆药物对症治疗等措施,也可得到较明显效果。

  文献:

  [1]  唐文军,倪爱珍,唐雪娟.胆心综合征5例心电图分析[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20(1):113.

  [2]  江蓓湖.老年患者胆道疾病与心脏功能的影响[J].心血管杂志,1997,2(4):234.

  [3]  钱学景.胆道疾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安徽医学院学报,1985,20(20):75.

  [4]  毛先明.胆心综合征[J].新医学,2002,33(2):119.

  [5]  牛力春.胆心综合征机制研究进展,2000,29(5):285.

  [6]  谢仁刚,钱敏.胆心综合征与胆心反射[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2):96.